在发达国家,包装占据药品价值的30%,在我国,这个比例只有20%。10个百分点的差距,说明我国目前药包材产业相对落后,加强药包材研究,提升药包材的生产水平已是势在必行。
从另一方面来看,加强新型药包材的研发生产,同时意味着
药品价格的提高。这是各方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对于主管部门来说,药价提高与控制药价,满足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的基本思路不符;对于渠道而言,成本与价格的同步提升,只会增加
营销负担。丁基胶塞生产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普通天然胶塞的市场价格约为每只2分钱,普通丁基胶塞的市场价格约为每只7分钱,用丁基胶塞替代天然胶塞就意味着企业成本的上升。一家大型
医药企业为全部更换瓶塞,每年可能增加三四千万元成本。好在国家强制淘汰天然胶塞的措施,解决了胶塞生产企业本来面临的市场障碍。
分析认为,提升药包材的生产水平,首要目的是增强药品贮运使用的安全性,提升药品的整体使用价值。相较于此,全球药包市场有多少亿的空间,国内行业年增长速度超过百分之多少之类的利润化评估,处于从属位置。在这个问题上,市场并非决定性因素,也就是说,即便没有利润,提升药包材行业的现代化水平也势在必行。
一方面是“生产水平显然停留在初级阶段”的国内药包行业转型升级需要巨大的成本追加,另一方面药价居高不下,要控制药价上涨。这一入一出间的微妙关系,依然只能在药价本身找到平衡。
2001年以来,我国先后降低了近千种药品价格,平均降幅在15%以上,累计降价总额约300亿元。但有专家指出,即便如此,相当一部分药品价格中的“水分”仍然没有被挤干。水分并不全在医院这个终端环节上。资料显示,我国医药销售企业销售费用率为12%,平均净利润率为0.63%~1.3%,美国销售企业平均行业净利润率为1.55%,销售费用率为3%。而在强制推广丁基胶塞过程中,医药生产企业其实并不缺乏利润空间。以80万单位青霉素生产为例,目前企业实际出厂价为0.29~0.34元/瓶,核定出厂价为0.54元/瓶,批发价为0.59元/瓶,国家最高零售价为0.71元/瓶,因此该类产品尚存在0.25~0.20元/瓶的可调节空间,完全可以消化丁基胶塞的成本。显然,在药品生产和销售渠道中,依旧水分多多。
目前一些通企业对包材成本上升的敏感,无疑与当前的医药生产流通体制密切相关。因此,只有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三项制度改革,实行医药分家,最大限度降低流通环节费用,才能在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的同时,调动医药企业实现技术进步、产品升级换代的积极性。
作者:
自动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