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因此,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饮酒的问题。饮酒与冠心病的关系,目前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有报道认为,饮酒与冠心病死亡率的关系呈 “U”字型,并认为轻中度饮酒可以减少冠心病的死亡。5kg时,HDLC含量极显著高...
06-04-16摘要:正常生理情况下,冠状动脉有很大的储备能力,以适应机体不同生理状态和血压的波动。但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其扩张代偿能力减弱,血流量减少,随血压波动的自身调节代偿能力皆...
06-04-16摘要:因为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与“现代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结果发现,建立模型过程中,先有血脂的异常升高,继之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说明不良的饮食习惯可以导致脂质代谢紊乱,从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06-04-16摘要:我们知道,标重体重(kg)=身高(cm)-105,超过标准体重10%者,为轻度肥胖,超重20%者,为中度肥胖,超重30%者为重度肥胖。临床上将超过标准体重20%者称为肥胖症。许多资料表明,冠心病患者的平均体重较非冠心病患者...
06-04-16摘要:胆红素主要由血红蛋白转化而来,一克血红蛋白能生成34mg胆红素。正常人每日生成胆红素 250~350mg,其中80%~85%来自血液循环中衰老的红细胞,其余15%~20%来自骨髓和肝脏,称为旁路胆红素。 提起胆红素,人们...
06-04-16摘要:如果留意的话,你就会发现,气候寒冷的天气或冬春季节,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就会增加。不同的疾病,则有不同的发病季节,如慢支多在冬季发病,风湿性关节炎多在寒冷潮湿、气候变化的时候发病,冠心病也...
06-04-16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代谢紊乱性疾病,容易引起冠心病这一事实已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首都医院分析1958~1977年20年的1000例糖尿病病人,其中380例合并冠心病,占38%,远较我国普查的自然人群中的发生率高。Framing...
06-04-16摘要:甲状腺是人体内重要的内分泌腺,腺体如“H”形,由两侧叶连以狭部构成,位于颈前甲状腺软骨的两侧。它分泌的甲状腺激素T3、T4,参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全身代谢的调节,作用广泛。在脂质代谢方面,用同位素追踪法...
06-04-16摘要:冠心病是否为遗传性疾病,目前还不是一个十分明确的概念,但国内外大量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冠心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家族性。父母之一患冠心病者,其子女患病率为双亲正常者的2倍。父母均患冠心病者,其子女患病率...
06-04-16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医学科研工作者对冠心病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则诊断冠心病的方法日臻完善。最早人们主要是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心肌酶学检查和心电图特征来诊断冠心病心肌梗塞和冠状动脉供...
06-04-16摘要:将测量电极放置在人体表面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就是目前临床上常规记录的心电图(用ECG表示)。正常心电图上的每个心动周期中出现的波形曲线改变是有规律的,国际上规定把这些波形分别称为P波、QRS...
06-04-16摘要: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人体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此技术于1947年由Holter首先应用于监测心脏电活动的研究,所以又称Holter监测心电图仪,目前已成为临床心血管领域中非...
06-04-16摘要:心电图运动试验是心电图负荷试验中最常用的一种,故又称运动负荷试验,它是目前诊断冠心病最常用的一种辅助手段。许多冠心病患者,尽管冠状动脉扩张的最大储备能力已下降,通常静息时冠状动脉血流量尚可维持正常,...
06-04-16摘要:超声波是一种振动频率很高的声波,超出人耳的听力范围。超声探头接触人的皮肤后,它发出的声波可以在人体内传播,并在不同密度的组织界面发生反射,反射回来的声波信息再被探头所接收,经放大处理后将图形显示在屏...
06-04-16摘要:放射性核素检查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这一对人体无害的原子示踪剂诊断疾病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示踪技术,也就是采用放射性核素如201铊(TI)作心肌血流灌注示踪剂,观察该示踪剂在心肌的分布情况。检查时仅需将微小剂量...
06-04-16摘要: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唯一能直接观察冠状动脉形态的诊断方法,医学界号称其为“金标准”。其具体方法是:从病人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或上臂的肱动脉,送入一根心导管,在X线的帮助下,将导管的尖端一直送到心脏的冠状动...
06-04-16摘要:心电图运动试验,又称心脏运动负荷试验,即通过运动,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肌缺血而诊断冠心病的一种方法。目前常用的心电图运动试验有三种: (1)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根据受试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规定运动量...
06-04-16摘要: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主要是通过影响心肌复极而使心电图发生变化,在心电图上可表现损伤及(或)缺血表现,常可引起ST段、T波、及QT间期的异常,其中ST—T改变最为重要,其心电图特点如下: (1)ST段改变: ①缺...
06-04-16摘要:冠心病包括以下五种类型,即隐匿型、心绞痛型、心肌梗塞型、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及猝死型,而其中任何一型都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原因以外的其它因素所引起。因此,临床上我们必须掌握严格的诊断标准,决不能轻易...
06-04-16摘要:冠心病治疗的目的是减轻或缓解症状,恢复心脏功能,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有药物治疗,介入性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三种。 (1)药物治疗:是指用硝酸酯类药、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
06-04-16摘要:控制冠心病的关键在于预防。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们说:“除非大力加强社区人群防治,否则,人类将无法控制心血管病这个世界瘟疫的蔓延。” 虽然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但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却...
06-04-16摘要: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心绞痛这一述语已不限于仅代表由心肌缺血所引起的疼痛表现,而是包括了由心肌缺血所引起的诸多其它不适症状,如极度疲乏,胸...
06-04-16摘要:由于冠心病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状态、敏感程度、病情进展程度和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的差异,使临床表现千差万别,多种多样。最初病人可无任何症状或不适,偶而在查体时发现,心电图有缺血型改变,提示患者患有“隐...
06-04-16摘要:近年来对确诊的心绞痛病人主张进行仔细的分型诊断,已提出不下10种的分型命名。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的意见,可作如下归类: (1)劳累性心绞痛:1786年Heberden首先引入心绞痛这...
06-04-16摘要:由体力劳累或情绪激动或其它足以增加心肌耗氧量的因素所诱发的心绞痛叫劳累性心绞痛。这种心绞痛发生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其中90%以上的冠状动脉阻塞为粥样硬化所引起。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有极大...
06-04-16摘要:关于引起心绞痛的原理至今尚无定论,对其争议可追溯到本世纪初。Colbeck于80多年前提出心肌缺血的疼痛是由于心室壁的牵张所致(即机械假说),20年后,Lewis则认为疼痛与心肌局部释放的某些物质有关(即化学假说)。这...
06-04-16摘要:疼痛是心肌缺血缺氧时局部产生的代谢致痛物质刺激心脏感受器,引发痛觉的神经冲动,经相应脊髓节段的后角神经元以及中枢对该冲动调控后的最终反应。当痛觉的传入冲动较强而中枢对其无明显抑制作用,或痛觉的传入冲...
06-04-16摘要:典型心绞痛从疼痛部位、性质、诱发因素、持续时间和缓解方式上有其明显的特征,是区别于其他胸痛的重要标志。临床上,引起胸痛的原因很多,疼痛的特点也多种多样,下面列举七项非心绞痛的胸痛特点,以示鉴别。 ...
06-04-16摘要:典型心绞痛,临床上不难诊断,但由于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状态、敏感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和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等因素的差异,导致心绞痛在临床上表现多种多样,为了提高诊断率,把误诊误治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06-04-16摘要: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对劳累性心绞痛制定了分级标准,该分级标准是依据诱发心绞痛的体力活动量而定,较适合临床运用,后被美国国立心肺血液研究所采用,目前,该标准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分级标准的具体内容如下...
06-04-16摘要: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是劳累性心绞痛中的一个类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心绞痛。其特点是疼痛,是由体力劳累、情绪激动或其他足以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并且疼痛发作的频率、性质、部位、程度和持续时间在1...
06-04-16摘要:因为稳定劳累性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均有固定性阻塞病变,所以诱发疼痛的负荷强度、心绞痛发作时的疼痛性质也基本相同,当然,心电图表现也可无明显变化。其心电图特点如下: (1)静息时心电图:约半数病人心电...
06-04-16摘要:临床上将初发型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和各型自发性心绞痛广义地统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其特点是疼痛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发作诱因改变,甚至休息时亦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心绞痛。本型心绞痛介于稳...
06-04-16摘要:变异性心绞痛的发作与心肌耗氧量的增加无明显关系,属自发性心绞痛的一种类型。1959年 Prinzmetal首先报道并认为此型心绞痛系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部位的血管收缩所致。1962年 Gensini报道了首例经血管造影证实的冠...
06-04-16摘要:(1)未发作时心电图多无异常。 (2)发作时心电图显示,ST段呈弓背向下型抬高,并涉及临近两个以上的导联,伴对应导联S T段压低,缓解后ST段迅速恢复正常。 (9)当冠状动脉发生痉挛致急性心肌梗塞时,梗塞部位多...
06-04-16摘要:卧位型心绞痛是指平卧位时发生的心绞痛,发作时需立即坐起甚至站立,方能缓解。对其发病机理尚无定论,但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冠状动脉严重粥样硬化狭窄使冠状动脉循环储备能力明显下降是卧位型心绞痛...
06-04-16摘要:卧位型心绞痛是指平卧位时发生的心绞痛,有以下发作特点: (1)发作主要与体位有关:常在半夜熟睡时发作,午休或白天安静平卧也能诱发,而饱餐后平卧最易诱发。 (2)发作时间:卧位型心绞痛患者夜间第1次发作...
06-04-16摘要:卧位型心绞痛和变异性心绞痛均易在安静、平卧状态或熟睡状态下发病,并且发作时胸痛比较剧烈、持续时间较长,大多预后不良,易发展为心肌梗塞或猝死,这是两种心绞痛相同之处。但二者从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和治疗原...
06-04-16摘要:1985年Maseri提出混合性心绞痛这一名称,其特点是病人既在心肌需氧量增加时发生心绞痛,亦可在心肌需氧量无明显增加时发生心绞痛。即这些患者同时并存劳累性和自发性心绞痛,并且在一次心绞痛发作中,可同时有心肌...
06-04-16摘要: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后一个月内又出现的心绞痛叫梗塞后心绞痛,属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范畴。临床上需按急性心肌梗塞前驱症处理,根据发作特点选用药物。如为活动时发作,属劳力型范畴,应首选β受体阻滞剂,同时用肝素抗...
06-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