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5年第5卷第3期

海口市幼儿园一起疑似咽结合膜热暴发的调查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摘要:China)摘要:目的为了查明病因和导致本次疫情暴发的因素,以便有效地控制疫情,防止以后类似疫情的发生。方法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疫点处理,用RD细胞进行病毒分离。结果海口市6月1~16日共发生疑似咽结合膜热病例26例,罹患率为19。结论本次疫情暴发可能是由于接触传播引起的疑似咽结合膜......

点击显示 收起

  Survey of an outbreak of pharyngealtitis in a kindergarten of Haikou City.SU Ai-fang,FENG Fu,LU Ji-guo.(Haikou Municipal Health and Anti-epidemic Station,Haikou570102,Hainan,P.R.China)    

  摘要:目的 为了查明病因和导致本次疫情暴发的因素,以便有效地控制疫情,防止以后类似疫情的发生。 方法 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疫点处理,用RD细胞进行病毒分离。 结果 海口市6月1~16日共发生疑似咽结合膜热病例26例,罹患率为19.5%;对4例病例进行病毒分离,未分离到病毒。 结论 本次疫情暴发可能是由于接触传播引起的疑似咽结合膜热。   

  关键词:咽结合膜热;暴发;调查处理

  海口市美兰区某幼儿园,2004年6月1~16日发生一起以高热、眼结膜发炎为主要临床特征,具有一定传染性的疑似咽结合膜热暴发疫情,发病26人,罹患率为19.5%。经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后,6月17日以后没有新发病人,现将有关调查处理情况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方法 按暴发调查方法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对住院病例查阅住院记录。   

  1.2 实验方法 采集现症病人咽拭子及眼结膜分泌物标本,送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毒分离。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病情况 6月1日在幼儿园学前班和小班各出现1例病例,随后其他班陆陆续续出现临床症状类似的病例,至6月16日止全园发病共26人,罹患率为19.6%(26/133),除1例为幼儿园的保育员发病外,其余均为在托的2~6岁幼儿。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时间分布 从6月1日开始出现首发病例,病例逐渐增多,9日发病达高峰,至16日止共发病26人(见表1)。    

  表1 海口市某幼儿园疑似咽结合膜热发病时间分布(略)

  2.2.2 班级分布 每个班都有病例发生,各班的发病人数分别为小班2人,中班9人,大班7人,学前班7人,保育员1人。   

  2.2.3 性别分布 发病男童18人,女童8人,男、女发病率分别为22.5%(18/80)和15.09%(8/53),χ 2 =0.69,P>0.05,男、女发病差别无显著性。   

  2.3 临床症状和体征 大多患儿表现为发热、眼结膜发炎、咽痛、扁桃体肿大,个别人伴有干咳、腹痛、腹泻等。发热者占92.3%(24/26),其中13人的体温高达39~40℃,热程为1~7d,一般为3~5d。眼结膜炎占96.2%(25/26),表现为眼结膜轻度充血、眼睑水肿、流泪,仅少数人有白色眼分泌物。无明显的结膜出血和畏光。有64%的病人单眼受累,双眼受累的也表现为一侧较为严重,一侧较轻。一般热退后眼结膜 炎也痊愈。   

  2.4 家庭密切接触者的发病情况 对24例病人的家庭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观察,仅有一患儿双亲于其发病的第2d和第5d发病,症状轻,只出现眼结膜发炎,无发热表现。   

  2.5 实验室检查   

  2.5.1 血常规检查 有4例患儿进行了血常规检查,除了1例白细胞增高,1例中性粒细胞比正常值稍高外,另外2例在正常值范围。   

  2.5.2 病毒分离 采集4份咽拭子和眼结膜分泌物标本,用RD细胞进行病毒分离,未分离到病毒。   

  2.6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次发病具有以下特点:①有92.3%的病人出现发热全身中毒症状;②以单眼或单眼为主的眼结膜发炎;③无明显的结膜出血症状;④家长和家人只有个别人发病,其传染性似乎不很强,流行过程也相对缓慢。上述几点基本符合咽结合膜热的发病特征,因此可初步诊断为疑似咽结合膜热,排除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2.7 暴发原因 导致本次疫情流行的可能原因是:①本病发病以发热、单眼结膜炎为主要特征,明显区别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没有引起注意,延误了疫情报告和处理的时间。②该幼儿园没有建立严格的晨检和管理制度,发病后的幼儿仍来园上学;床位没有固定,毛巾没有专人专用,是造成疾病传播扩散的重要原因。   

  2.8 控制措施 根据流调情况,初步判断为接触性传播引起的咽结合膜热,因此,采取隔离传染源和疫点终末消毒为主的控制措施。①对发病的幼儿及教师员工进行居家隔离治疗,待病愈后方可返园。②用含氯消毒剂对用具、玩具、环境等进行终末消毒。③教育幼儿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不要吃手和用手擦眼睛。6月15日开始经过采取上述控制措施后,17日后没有出现新发病人。   

  3 讨论   

  咽结合膜热是一种由腺病毒中的3、7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经过接触传播,以学龄前儿童多见,发病高峰在6~8月份,在该病暴发期间广州等地也出现集体幼儿中发生类似疫情。此病在海口市集体幼儿中发生暴发在海南省尚属首次。本次发病的一名患儿到海南省人民医院儿科入院治疗,出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和左眼结膜炎”。经空气或空气飞沫传播的疾病特征是在较短时间内出现较多病人,但本病的发病平均每天发生1~2例病例,其流行过程比较缓慢,不像空气或空气飞沫传播疾病 [1] 。6月15日采取综合性控制措施后,17日以后再没有发生新发病人;因此可推测本病的潜伏期比较短,约为1d左右。综合上面所述,本病的传染性不强,流行过程相对比较缓慢,可能是通过接触途径传播的咽结合膜热,因此当时根据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建立病因假设所采取的控制措施是有效的 [2] 。但由于此次采集的标本和检测项目有限,对本病病原还待今后进一步的研究以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刘玉壬.儿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74.   

  [2]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指南.2000,9:232~236.    

  作者单位:海口市卫生防疫站,海南海口 570102.

作者: 苏爱芳冯福逯吉国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