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8年第8卷第4期

茂港区一起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疫情调查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为今后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本次爆发的所有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5年11~12月茂名市茂港区那花小学发生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疫情,疫情波及茂港区12个自然村,流行曲线呈双峰型,发病以学龄儿童为主。结......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为今后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本次爆发的所有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5年11~12月茂名市茂港区那花小学发生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疫情,疫情波及茂港 区12个自然村,流行曲线呈双峰型,发病以学龄儿童为主。结论 基层防保机构对传染病监测报告不灵敏,延误了对疫源的处理,是造成疫情爆发的主要原因;防制措施不力,使疫情出现了两个流行峰波。应提高基层防保工作质量以及时有效地控制疫情。

【关键词】  流行腮腺炎;爆发;流行病学

  2005年11~12月,茂名市茂港区那花居委发生一起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疫情。茂名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报后立即对这起疫情进行调查处理。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对所有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结合流行病史、临床表现、体征作出诊断,并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那花小学为一所全日制非寄宿农村学校,位于那花管区内,学校有7个年级13个班,学生和教职员工共823人;学校环境卫生较差,课室采光、通风均较差。首例病例男性,10岁,茂港区那花居委石岭村人,那花小学三年级二班学生,于2005年11月1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腮腺肿痛等症状,发病前无明确接触史。11月3日到当地诊所治疗,诊断为腮腺炎。11月5日后,在那花小学该病例所在班相继发生了11例病例,出现班级性聚集现象,并使疫情迅速传播到其他班;学校除五年级无病例外,其他年级共9个班出现病例共19例,罹患率为2.31%(19/823),造成学校流行性腮腺炎爆发,而且疫情波及那花居委12个自然村,并有三个家庭出现病例家庭性聚集现象。

    茂港区那花居委于2005年11月1日出现首例流行性腮腺炎病例,截止12月31日末例,共发生病例32例(报告33例,经调查组核实为32例),罹患率为0.62%(32/5 162)。

    本次流行曲线呈双峰型,2005年11月1~26日形成第一个流行峰波,之后停息了18d,于12月13~31日又出现第二个流行峰波。

  2.2  流行特征

  2.2.1  时间分布 

  2005年11月第1周开始出现首例病例,第3周达发病高峰,第4周病例逐渐减少,之后停息了18d,12月第2周又出现病例,第5周达第二个发病高峰后无病例发生,11月16~19日和12月23~31日病例最多,共20例,占62.50%。

  2.2.2  地区分布
 
  32例病例分布于那花居委12个自然村,其中茅园村最多有8例,占25.00%,其次是上昌岱村和石头岭村,各有4例,各占12.50%,其余病例分散于其他9个自然村。32例病例中有19例集中于那花小学,占发病的59.38%;除五年级无发病外,学前班及其他年级均有病例发生,共有9个班出现病例,占总班数的50.00%;病例以三年级为主,共12例,占该校发病的63.16%,首例病例所在班出现班级聚集现象,该班发病11人,罹患率为25.81%(11/43)。

  2.2.3  人群分布 

  在32例病例中,年龄最小的2岁,最大的26岁,发病以6~10岁年龄段为主,占68.75%(22/32),其次为2~5岁年龄段的儿童和11岁以上者均占15.63%(5/32),性别分布以男性为主,男女之比为1:0.6(20/12),职业分布以学生为主,占84.37%(27/32)。

  2.3  临床表现 

  32例患者主要有发热、头痛、食欲减退、乏力和腮腺肿胀、压痛,其中发热23例,占71.87%,单侧腮腺肿胀13例,占40.62%,双侧腮腺肿胀19例,占59.38%,无合并症。所有病例均无免疫接种史。

  3 讨论

    本次疫情爆发,首先以那花小学内为中心,然后迅速传播。首例病例是该校学生,其母亲是该校老师,经常外出,曾接触过腮腺炎患者,可能被隐性感染后,由她传给自己的三个孩子,接着疫情在首例病孩所在班迅速蔓延,致使本班11个学生发病(占全校发病总数的57.89%),出现病例班级性聚集现象,并由此传到其他班,造成学校的爆发流行;患病学生回家又传给同村人,致使疫情波及到那花居委12个自然村,并有三个家庭出现病例家庭性聚集现象。

    传染病监测报告反应不灵敏,延误了对疫源的处理,是造成疫情爆发的主要原因;疫情迟报造成疫情进一步蔓延。从首例病到发生到报告,最短时间为3d,最长时间为24d,迟报致使疫情的早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另外,当地经济落后,群众文化素质低,卫生防病意识差,也未开展过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种,人群免疫水平低下,再者,那花小学办学条件差,课室狭窄,通风不良,学生接触密切,这些都是造成易于传播的因素。

    当地基层防保机构技术力量薄弱,人员素质低,当出现第一个流行峰波时,不能掌握疫情发展趋势,而且宣传力度不够,不能争取群众的配合,无法有效地组织对密切接触的易感人群应急接种疫苗,同时,疫情出现初期未能落实对患者的隔离措施,部份发病学生病情好转即回校上课,隔离治疗不彻底,致使疫情进一步扩散而出现二代病例。由于控制措施力度不够,疫情没有得到真正控制,因而出现第一个流行峰波后,间隔18d,又出现第二个流行峰波。

    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强对基层防疫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同时应加强基层疫情报告的管理工作,力求做到疫情报告及时、准确;同时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提高预防接种率,以保证人群有效的免疫屏障,从而控制相关传染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罗端德.流行性腮腺炎[M].第6版.传染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2~84.


作者单位:茂名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 茂名 525000.

作者: 张松梅,许桂锋,方正杰,刘美珍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