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年第5卷第12期

一起学校流感暴发事件处理的思索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2005年4月1日,永嘉县朱涂中学报告一起学生集体不明原因发热的突发事件,怀疑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暴发。永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该事件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分析、实验室检查等,确诊为流行性感冒暴发,针对事件暴发性质、发展态势,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取了一系列的应急措施,现将疫情发展与处理情况报告如下。1基......

点击显示 收起

     2005年4月1日,永嘉县朱涂中学报告一起学生集体不明原因发热的突发事件,怀疑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暴发。永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该事件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分析、实验室检查等,确诊为流行性感冒暴发,针对事件暴发性质、发展态势,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取了一系列的应急措施,现将疫情发展与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1  基本情况

  2005年4月1日下午14时,永嘉县桥头镇朱涂中学电话报告:“朱涂中学初一(3)班、初一(4)班突然发生不明原因发热病例24例,发热学生已全部送往永嘉县第三人民医院就诊,医师第一时间怀疑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暴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立即向县卫生局报告,并组织专业人员于下午17时15分出发,前往县第三人民医院进行调查。到达现场已经是下午18时20分,在医院跟医师初步探讨一下病情,分析研究医师提供的一些临床表现,认为不太可能是一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暴发事件,而认为流感暴发的可能性比较大。19时20分,组织流行病学专业人员对患病学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且,在调查过程中,没有穿防护衣,也没有加戴防护设备。另外,由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事先没有准备采样器具,也没有准备消毒物品,所以,也就没有向病人采集标本。调查结果,根据临床体征与流行病学史分析,可以初步排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暴发的假设,但确定为流感暴发还缺乏科学依据。20时50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事件报告到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请求援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非常重视该事件,立即组织实验室人员与流行病学专业人员一起赶赴现场。22时15分来到现场后,立即进入病房对患病学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10例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的鼻拭子和咽拭子标本。在调查与采样过程中,专业人员全部装备了个人防护物品,确保调查与采样人员不被感染。4月2日星期六凌晨将10份标本送往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进行确诊。2005年4月3日星期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实验结果,10份标本中,有9份分离出流感甲三型病毒。于是该事件被确定为流感暴发。

  2005年4月4日上午8时,朱涂中学报告发热病例增加到37例,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采取果断措施,要求病例集中的初一(3)班、初一(4)班立即停课;对学校进行全面空气消毒,教室保持通风换气;学校开展全面晨检,做好记录,对出现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的学生立即要求其隔离治疗;要求学校停止举行集体性活动和使用公共教室等。4日下午,组织预防接种人员对朱涂中学全校师生应急预防接种“人免疫球蛋白”。

  2005年4月4日晚上19时又报告新增病例13例,5日上午10时30分报告新增病例9例,6日上午10时报告新增病例10例。发病学生分布发展到全校16个班级,具体分布为:初一(3)班22例,初一(4)班7例,初一(1)班7例,初二(2)班10例,初三(5)班6例,初三(1)班和初一(2)班各3例,其他14例散在分布于9个其他班级中。针对疫情蔓延扩散的进一步恶化,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果断要求朱涂中学于2005年4月6日下午全校停课,一直至2005年4月18日复课。停课后继续接到新增病例报告共4例,复课后,没有新增病例发生。

  2  流行病学资料

  2.1  学校基本情况 

  朱涂中学,位于永嘉县桥头镇朱涂村。有16个班级,在校学生805名,其中男同学432名,女同学373名,教职员工47名。教学楼分A、B二幢,均为三层楼房,每幢楼每层分布三个教室,总共18个教室。初一(3)班与初一(4)班同在A幢楼。初一(3)班位于A幢一楼的中间教室,而初一(4)班位于A幢二楼的中间教室,它们正好是上下层关系。

  2.2  发病情况 

  首发患者例1,男,15岁,初一(3)班,桥头镇白沙村。3月25日出现发热(体温39℃),无恶心呕吐、皮肤无淤点淤斑等症状。于当地村卫生室就诊,给予抗炎药物及对症治疗后,自觉症状痊愈返校上课。30日晚又出现发热(38℃)、咳嗽、头昏症状。该同学发病前1个月内一直在家,除了上学校读书外,没有外出史。

  例2,女,13岁,初一(4)班, 3月25日出现发热、咳嗽、头痛等症状。该同学读书期间一直住在学校,没有外出史。

  2005年4月1日,突然出现发热、咳嗽、头痛、头昏、咽痛等症状的学生24例,集体暴发,发病急,临床症状相似,最高体温达到40.2℃,典型的突发事件。4月2日新增病例6例,3日新增7例,4、5、6日分别增加13、9、10例,采取措施后,新增病例4例,至2005年4月10日,总发病人数为73例,罹患率9.07%(73/805),其中男生40例,发病率9.26%(40/432);女生33例,发病率8.85%(33/373),男女之比1:0.825,男女发病率差异无显著性(X2=0.041,P<0.05)。发病年龄12~16岁。

  2.3  临床表现 

  73例学生患者中,发热73例(100%),最高体温为40.2℃,其中39℃以上25例,38~39℃有44例,38℃以下4例;咽红52例(71.23%),咳嗽48例(67.75%),乏力19例(26.03%),肌肉酸痛13例(17.81%),头痛38例(52.05%),头昏26例(35.62%),颈部强直1例(1.37%),皮肤均无出现淤点淤斑。

  2.4  实验室检查    

  采集10例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的鼻拭子和咽拭子标本,分离出9份流感甲三型病毒。

  3  讨论

  本次朱涂中学学生集体突发不明原因发热等症状,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分析等,可以确定是一起甲三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暴发事件。首发病例例1与例2没有外出史,没有接触过流感病人,其感染途径为接触自然界流感病毒而发病。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年4月1日下午14时接到报告,朱涂中学发生不明原因发热突发事件,而于当日下午17时15分出发,赶赴现场已经为18时20分。然而到达现场后,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研究,但没有立即采取流行病学调查,也没有提出应急措施,这种工作程序,对于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说,应该算是延误时间。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应当立即组织力量对报告事项调查核实、判定性质,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及时报告调查情况。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该事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延误了很长时间,而且,工作程序也没有很好地掌握,应当到达现场后,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深入接触病人,了解病人的临床特征与流行病学史,分析暴发性传染病事件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并为采取应急控制措施提出方案等。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切勿麻痹大意,要知道,对待疫情,时间就是生命,只有在时间上取得先机,那么,在疫情战役上才能取得更好的胜利。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赶赴现场,并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病人鼻拭子和咽拭子标本10份,第二天为星期六,属于法定休息日,然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非常重视该事件,于凌晨即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实验室确诊,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亦在休息日立即进行检验,并将检验结果以最快的速度报出。这种对突发事件高度重视,对工作高度负责,反应迅速,处置突发事件有序进行的工作方法与处置能力,都值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学习。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应急处理暴发事件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没有携带消毒药品,没有准备采样器具,而到达现场不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也没有及时对该事件提出处置方案等,这些不良的工作习惯必须改正,对于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间就是生命,只有在第一时间找到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才能有效控制传染病的进一步蔓延。作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人员,到达现场,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核实事件真实情况,调查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等,同时提出应对措施,包括传染源消毒工作、传染病人隔离、切断传染途径的方法等,并督促具体措施的落实。

  在流行病学调查时,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没有加强个人防护,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如果该突发事件是其他烈性的呼吸道传染病,那么,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就会很容易被感染而发病。所以,在处理暴发事件中,不管暴发事件的危害性有多大,是否有强大的传染能力,作为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必须装备必要的个人防护设备,决不能麻痹大意,切不可忽视传染病对人体的危害,只有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才能有资本更好地开展工作。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处理流感暴发事件中,采取对学校进行全面空气消毒,教室保持通风换气;学校开展全面晨检,做好记录,对出现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的学生立即要求其隔离治疗;要求学校停止举行集体性活动和使用公共教室等,另外还采取了停课措施,组织人员对全校师生进行集体预防接种“人免疫球蛋白”,提高朱涂中学师生的免疫能力,这种处理方法非常有效,也比较合适。开始在疫情发展态势不是很明朗的情况下,要求学生患病集中的初一(3)班与初一(4)班停课,非常合理。接着发现疫情发展到全校各班级,疫情发展趋势上升,预后效果不佳,环境越发恶劣的情况下,采取果断措施,要求全校停课,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进一步蔓延,这种工作态度与工作方式值得推广。特别是在传染病暴发与流行的趋势下,若不采取果断措施,不能有效控制疫情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若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局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承担不起这个责任,也就会变成了人民的罪人,更无法向社会交卷了。

  作者单位: 325100 浙江永嘉,永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辑:李  弋)


 

作者: 胡得意,黄大锟,刘超辉,余道川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