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8年第8卷第4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65例分析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效果。方法对照组西医治疗47例,处理原则:禁食,胃肠减压,抑酶和抗炎等处理。治疗组65例在此基础上给予生大黄灌胃和复方丹参静滴,使用时间为7天。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明显缩短SAP病程,减少住院天数,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照组西医治疗47例,处理原则:禁食,胃肠减压,抑酶和抗炎等处理;治疗组65例在此基础上给予生大黄灌胃和复方丹参静滴,使用时间为7天。结果 两组患者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明显缩短SAP病程,减少住院天数,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关键词】  重症胰腺炎 中西医结合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导致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所致的急性炎症反应,病情轻重不等,临床上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分为轻症和重症,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病情凶险,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达30%~50%,易发展为败血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SD)。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SAP 6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3年1月~2007年1月共收治SAP病人112例,所有病人均有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腹胀,所有病人均有肛门停止排气或排便,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部平片提示肠腔积气、扩张,甚至液平存在。112例均进行淀粉酶及肝肾功能及血钙、血糖、B超和增强CT检查,其中治疗组65例,男43例,女22例,平均年龄51.3岁;对照组47例,男26例,女21例,平均年龄49.8岁。两组病人接受治疗前在年龄、血糖、血钙及血象、CT分级等各项比较中差异无显著性。

    1.2  诊断标准  按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2003 年制定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 [1 ] , 具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改变, 且具下列之一者诊断为SAP: 局部并发症(胰腺坏死、假性囊肿、胰腺脓肿) ; 器官衰竭; RansonE评分≥3;A PACHE2E^ 评分≥8; CT 分级D、E 进行判定。112例均符合SAP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47例按照SAP常规处理原则禁食,胃肠减压、抑酶、生长抑素的应用、抗生素及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治疗。治疗组65例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给予生大黄15g炮制后胃管内注入,保留1~2h,每日3次,疗程为7天,同时静滴复方丹参50~60ml,每日1次,疗程为7天。

    1.4  观察指标  观察病人腹痛和腹胀缓解天数,住院时间及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例数,腹痛缓解以患者症状消失,无腹膜炎体征,肠鸣音恢复正常为标准,住院时间以治愈时所需时间为标准。

    2  结果

    两组病人用药后腹痛缓解时间,血尿淀粉酶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并发症的发生例数(差异均有显著性)见表1。表1  两组SAP治疗结果比较 注:P<0.05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近几年随着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发病率逐年上升。引起SAP的病因较多,其中多数与胆道和酗酒有关,SAP发病急,病情危重,并发症和病死率高。对于SAP的发病机制,近几年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相继提出了“胰腺微循环障碍学说”和“肠道细菌移位——胰腺组织继发感染学说”,对SAP的发生发展过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临床和动物实验均证实胰腺局部一过性缺血可引起胰腺炎症水肿甚至坏死,胰腺小叶内动脉括约肌损伤是急性胰腺炎早期胰腺微循环紊乱的始动环节,持续的微动脉括约肌痉挛,导致胰腺微循环灌流减少,血粘度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血小板活化状态易于微血栓形成,丹参具有活血化瘀和凉血止血功能,能有效改善胰腺微循环,具有抗凝,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血小板聚集,抵制血栓形成的作用[2]。同样大黄也有逐瘀通经,泻火凉血功能,能有效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保护黏膜屏障作用[3]。肠麻痹是SAP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高达76%左右,肠麻痹是腹腔内细菌易位的重要条件,细菌易位加重胰管内压,促进胰腺炎加重,并形成恶性循环,可导致胰腺坏死组织继发感染及相关器官功能障碍,因此尽早恢复肠道动力,促进胃肠内容物及细菌毒素的排出,恢复肠道黏膜屏障是治疗SAP的重要环节,对阻止疾病恶化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生大黄的蒽甙等成分具有较强的泻下功能,能促进肠道动力,改善肠麻痹和肠梗塞[4 ],同时生大黄可降低内毒素所致的胃肠道微血管的通透性,减轻肠壁水肿,降低黏膜通透性,抵制肠道细菌易位和内毒素的吸收,而且大黄中的大黄酸和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可抑制肠道内毒素吸收和致病菌的过度生长。现代免疫学研究认为大黄还具有显著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和促进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对促炎细胞因子如IL-2、TNF-2、IL-8、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产生和表达释放均有抑制作用[5]。本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生大黄加复方丹参联合应用对缓解腹痛腹胀,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缩短住院时间差异有显著性,而且生大黄和复方丹参价格低廉,使用安全方便,无不良反应,可常规作为治疗SAP的理想药物。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 中华消化杂志, 2004, 24(3) :190.

2 温枫.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山西中医, 2006, 6(3) :53.

3 李钢,王凯诚,陈海平. 活血化瘀药对实验性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1,(6) :393-395.

4 薄世宁,张淑文,王宝恩. 中药大黄对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治疗作用的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0, 7:362-364.

5 余少鸿,雷正明,张培明.大黄素对大鼠重症胰腺炎TNFa,IL - 6及胰腺腺泡细胞凋亡的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3,9 (3):209-211.

(编辑:李 木)


作者单位:322000 浙江义乌,义乌市中心医院

作者: 吴杭军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