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年第17卷第3期

脊柱结核的治疗体会(附187例分析)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评估脊柱结核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7年12月间收治的187例脊柱结核病人,其中127例手术,60例保守治疗。[结果]手术组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1~6周血沉基本恢复正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组中术后1年植骨融合率为70%(44/63),术后2年植骨融合率为90%(56/63)。保守......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评估脊柱结核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7年12月间收治的187例脊柱结核病人,其中127例手术,60例保守治疗。[结果]手术组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1~6周血沉基本恢复正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组中术后1年植骨融合率为70%(44/63),术后2年植骨融合率为90%(56/63);保守治疗组病人无复发。总的治疗成功率99%(185/187)。[结论]脊柱结核病人应该首先进行正规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必要时辅以手术治疗,根据病灶损害情况选择不同的个体化治疗,均可达到近似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脊柱结核; 手术治疗; 植骨

当前,全球结核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骨关节结核是常见的继发性肺外结核,其中脊柱结核占50%[1],由于其致残率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大,治疗颇为棘手。经过最近十几年的努力,国内外学者对脊柱结核的治疗已达成共识:正规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并对有适应证的脊柱结核患者采取积极的外科治疗,达到彻底清除病灶、有效减压和维持脊柱稳定性要求。本组总结分析本院1997年1月~2007 年12月10年间共187例脊柱结核的住院患者,其中经过手术治疗127例脊柱结核病人,获得满意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7年1月~2007年12月间,本组共收治脊柱结核患者187例,男78例,女49例;年龄18~68岁,平均43.5岁;初治病例139例,复治病例48例,复治病例中有3次以上手术史4例;发病到住院时间最长13年,最短6周,平均8个月;127例病人中有78例不同程度的后突畸形,有36例病人伴有神经功能障碍,入院时血沉在18~118 mm/h,平均为64.2 mm/h。

  1.2 手术方式 手术治疗127例,胸椎结核19例、胸腰段结核43例、腰椎结核65例;单纯病灶清理术56例,病灶清理术+植骨融合术63例,植骨融合术+内固定术8例。

  1.3 保守治疗60例 对椎体受损<1/2椎体,椎旁脓肿较小,不伴有神经损害的初治结核病患者给予保守治疗。

  1.4 抗结核处理 脊柱结核患者均接受12~18个月的正规抗结核治疗,即前三个月INH,RFP,EMB,PZA强化治疗,后9~15个月INH,RFP,EMB巩固治疗。

  2 结果

  2.1 手术治疗组 三组手术病例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术后1~3周局部症状明显改善,1~6周血沉基本恢复正常。单纯病灶清除术术后复发2例,均为复治的长期脊柱结核病患者。

  2.2 神经功能改善情况:36例合并神经功能损害中有Frankel一级以上改善32例,有效率89%。

  2.3 骨融合情况 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组中术后1年植骨融合率为70%(44/63),术后2年植骨融合率为90%(56/63),另外8例在术后4年显示融合。平均植骨融合时间10个月。

  2.4 术后并发症 气胸3例,一过性神经损害3例,经脱水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2~3周后恢复。

  2.5 保守治疗组 经1.5~5年的随访,全组病人无复发,病灶部位骨损害无加重,脊柱无后突畸形,椎旁脓肿消失。

  3 讨论

  在脊柱结核中,以椎体结核占绝大多数,占90%以上,而单纯的椎弓及附件结核10%。脊柱结核是结核杆菌全身感染的局部表现,应采取局部与系统兼顾的综合治疗。抗结核化疗是脊柱结核治愈的基础,并非所有脊柱结核患者都需要手术治疗。对于诊断确切、临床症状不重、骨破坏轻、脓肿不大,不伴脊柱畸形、不稳和神经功能受损,对抗结核药物敏感的病例,可采用保守治疗[2]。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中,手术是重要的辅助措施,其目的不仅仅是清除病灶,而是针对于病灶破坏所造成的后凸畸形,脊髓或神经根受压,脊柱不稳等。具体术式的选择应坚持个体化的原则。以往的脊柱结核手术适应征为:死骨、椎旁脓肿、窦道形成、神经功能障碍[3]。通过对本组病例的分析,作者认为:全身及局部症状明显,存在后突畸形,脊柱稳定性丧失,伴有神经功能损害以及抗结核治疗无效的患者,应及时手术治疗。彻底的病灶清除是外科治疗的基础。病灶清除的范围为病灶部位的脓液、脓苔、肉芽、干酪样物质、死骨以及已经被破坏的椎间盘等病变物质,保留正常的和“亚健康”骨组织,避免无序的扩大手术范围。医源性加重创伤和扩大骨质缺损,不利于病变的修复与脊柱重建,不能减少复发和缩短术后药物治疗疗程[4]。作者主张,对脊柱结核进行病灶清除时应以前方入路为主[5、6],在清除椎体或椎间结核灶后给予自体髂骨/肋骨植骨,可一期行内固定手术。其优点有:直接病灶清除的同时行内固定可稳定脊柱,前路植骨支撑更符合脊柱的生物力学特性;有效矫正后突畸形且防止远期矫正角度的丢失,术后脊柱的即刻稳定性可使患者早期下地并进行康复锻炼,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可降低术后结核的复发率。

  血沉是结核病化疗效果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既往认为血沉超过80 mm/h是手术的禁忌证,有“打开死亡之门”之称。但本组病例中,2例腰椎结核术前血沉为93、118 mm/h,经过“四联”(IHN、RFP、PZA、EMB)+喹诺酮类强化抗结核治疗2个月后疗效不明显,血沉分别为81和87 (mm/h),且神经损害症状呈进行性加重,为了挽救其神经功能,在积极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及相关准备后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效果明显,术后2周血沉均下降。因此,作者认为,活动性脊柱结核或伴有全身活动性结核并非手术的绝对禁忌证,血沉持续升高可能与巨大椎旁脓肿的存在有关,可以经充分的强化治疗后实施手术治疗,但不应作为常规。

  正规的抗结核药物治疗是治疗脊柱结核并防止术后复发的关键环节,应坚持个体化和“早期、联用、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制定化疗方案时应考虑:① MDR-TB耐药情况,是初治还是复治病例;②近期化疗效果,病灶情况及是否手术;③既往有无肺内结核治疗史。手术治疗并不能替代化疗。本组2例复发患者,病程为7年和13年,长期、间断、不规范的服用抗结核药物(疗程短、单用一种或二联药物),导致结核菌株产生耐药,因此不及时和不规范的化疗是手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作者认为,术前2周正规的强化化疗,血沉控制在60 mm/h以下即可手术。如血沉控制不理想,应延长化疗时间,待其稳定后或根据神经功能损害情况决定是否手术。术中局部给予SM或INH,术后继续强化化疗2~3个月后改“三联”(HER方案),维持化疗至结束,总化疗疗程为1~1.5年。

【参考文献】
    [1] 贾连顺.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现状与问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7:516-518.

  [2] 马远征,胡明,才晓军,等.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探讨[J].中华骨科杂志,2005,2:68-73.

  [3] 吴在德,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01.

  [4] 金大地.再谈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2006,18:1225.

  [5] 金大地,陈建庭,张浩,等.一期前路椎体间植骨并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J].中华外科杂志,2000,38:900-902.

  [6] 施培华,张剑,范顺斌,等.前路内固定矫正结合性脊柱畸形[J].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93-295.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安市结核病防治院骨科,泰安市泰东路262号 271000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