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5年第4卷第7期医学影像

磁共振移床扫描在诊断脊柱外伤中的应用

来源:INTERNET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移床扫描技术在脊柱外伤诊断中的应用优势。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及其配置的全脊柱相控阵线圈,对160例脊柱外伤患者进行移床全脊柱扫描。结果160例均获得满意的全脊柱影像,对外伤的部位、脊髓损伤程度一目了然。结论磁共振移床扫描为全面观察脊柱外伤情况提供了可能,是脊柱外伤、尤其是多发......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磁共振移床扫描技术在脊柱外伤诊断中的应用优势。 方法  使用Philips Gyroscan Intera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及其配置的全脊柱相控阵线圈,对160例脊柱外伤患者进行移床全脊柱扫描。结果  160例均获得满意的全脊柱影像,对外伤的部位、脊髓损伤程度一目了然。 结论  磁共振移床扫描为全面观察脊柱外伤情况提供了可能,是脊柱外伤、尤其是多发脊柱外伤的首选检查。它为诊断定位及手术治疗提供了准确、全面的影像学资料。
    
  【关键词】  磁共振移床扫描;脊柱外伤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value of MRI mobi-track scanning technique in diagnosis of spinal cord contusion.Methods 160cases of spinal cord contusion were performed mobi-track total spine scanning with1.5T Philips Gyroscan Intera MRI system.Results All cases obtained good images of total spine which clearly displayed the position and degree of contusion.Conclusion MRI mobi-track scanning technique provided a new method to observe images of spinal cord and get accurate and full image materials,which for diagnosis and surgical treatment.
   
  【Key words】 MRI;spinal cord contusion
      
  脊柱外伤患者,由于病情急、搬动不便为检查带来一定的困难。MRI是脊柱外伤的最佳检查手段 [1] ,但在以往的MRI脊柱扫描中,利用体表线圈只能对脊柱的某一段进行扫描,要显示整个脊柱的影像需要多次搬运病人,更换线圈,这对脊柱外伤尤其是多发外伤患者极其不利,也为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困难。脊柱移床扫描技术的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1 材料与方法
    
  连续收集160例脊柱外伤检查患者,女57例,男103例,年龄4~73岁,平均35岁。
   
  使用philips Gyroscan Intera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专用脊柱相控阵线圈(synergy-spine coil),它包括1~5个线圈单元。病人取仰卧位,定位线定于颈部,利用mobitrack技术,分别采集颈段、胸段、腰骶段的矢状位和冠状位全脊柱定位像,再选用TSE序列T2WI(TR/3500ms;TE/120ms;NSA/2)、T1WI(TR/400ms;TE/13ms;NSA/4),在矢状位上设定好预饱和带,在冠状位定位像上分别制定矢状位的脊椎、脊髓扫描计划。根据病人的体长,考虑需几段扫描完成,常规分3段扫描,颈段(12线圈单元)、胸段(234线圈单元)、腰骶段(345线圈单元);儿童分2段就可完成。用颈段(12线圈单元)和胸段(234线圈单元)或选用胸段和腰段的线圈单元完成。设定计划的关键是扫描部位所对应的线圈单元要选对,同一序列中每段的扫描参数一定要相同,以脊髓为中心设定扫描线,分段衔接时要对接整齐,以防扫描出的脊髓不在同一层面上。设3段扫描的参数为:层数5层,层厚5mm,间距1mm,矩阵352×512,扫描野300mm;设2段扫描的参数为:层数6层,层厚4mm,间距0.5~1mm,矩阵352×512,扫描野250~350mm。通过移床扫描采集各段的成像数据,其后用5×3或6×2的照像格式进行拼接照像,完成全脊柱的整体图像。常规进行矢状位T2WI和T1WI扫描后,根据需要加扫冠状位和轴位。
    
  2 结果
    
  160例均获得满意的全脊柱影像,外伤部位和脊髓受损情况显示清晰,满足诊断需要。单纯颈段外伤53例、胸段外伤18例、腰段外伤25例;多发脊柱外伤64例;其中合并脊髓受损149例。
    
  3 讨论
    
  脊柱移床扫描的应用是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一大进步,它是利用相控阵脊柱线圈结合mobitrack技术来完成。相控阵脊柱线圈是由多个体表线圈依次排列组合而成,它结合了小线圈的优点和大线圈的大视野,既大大增加了扫描野,又能使每个线圈的信号叠加起来,应用后处理程序,获得比单一线圈更好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2]。我们使用的脊柱线圈,由5个线圈单元组成,结合MOBITRACK技术,制定2~3段扫描计划进行全脊柱成像,使从颈椎到骶椎的脊柱能全面整体地显示出来。
   
  脊柱外伤病人由于脊柱不能完全伸直,所以在设定计划时就需要分段进行调整,使扫描层尽量与脊髓平行,根据弯曲情况调整每段的倾斜角度,使每段的衔接与弯曲度相吻合,对接要整齐,尽量将对接口避开病变部位。全脊柱扫描中要注意的是同一序列扫描中每段设计的层厚、层距、层数和扫描野一定要相同,否则移床扫描后的图像中心层面难以对接在一起。
   
  脊柱移床扫描技术的应用,为脊柱外伤患者提供了最全面、更直观的影像学依据,对外伤的定位提供了更精确的影像资料。MRI是脊髓外伤最理想的检查方法 [3~5] ,但使用以往的单一体表线圈,只能显示一个局限的扫描野,对于没有周围参考平面的某一处病变定位有时很难准确,尤其是胸段外伤,使用单一线圈的扫描范围不能显示寰椎或骶椎,又没有其他的骨性标记作参考,导致胸椎的定位总有1~2个椎体误差,但手术往往需要精确的部位,通常需要再次拍摄大范围的X线平片来作参考定位,这就大大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也延缓了手术的时间;对于多发性脊柱骨折的病人,单一部位的扫描更是难以满足需要,往往要搬动2~3次病人,进行体位和线圈的转换,才能完成全脊柱的成像,这样既耗时又耗力,还大大增加了因搬动给患者带来的二次损伤的机会。而脊柱移床技术的应用使上至延髓、下达尾骨的全脊柱一次完成,减少了病人的疼痛,也避免了因多次搬运病人而造成的2次损伤,为手术争取了时间,也使病变部位一目了然。对于压缩性骨折的病人,确定椎体的压缩个数也变得轻而易举。
    
  【参考文献】
    
  1 江浩.骨与关节.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7-133.
    
  2 李少武,高培毅,张迅,等.脊柱MR成像的最新进展.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17(4):384-386.
   
  3 Kneelanf JB,Hyde JR.High resolution MR imaging with local coils.Ra-diology,1989,17(1):1-9.
   
  4 高玉良,姜海涛,程敬亮.脊椎外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中国正骨,2000,12(9):526-528.
   
  5 随邦森,吴思惠,陈雁冰.磁共振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490-494.
    

  作者单位:710032陕西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放射科

作者: 常英娟张劲松赵海涛等 2005-8-1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