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12期论著

一起O 139 霍乱暴发流行的调查分析

来源:INTERNET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2002年万州区首次O139群霍乱暴发流行原因及传染来源,为防治霍乱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暴发流行的个案调查表、调查登记表、实验室检测结果、现场卫生学调查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本次暴发流行始于2002年10月20日,止于2002年10月23日。53例病人和带菌者分布于13个街办和乡镇。...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分析2002年万州区首次O 139 群霍乱暴发流行原因及传染来源,为防治霍乱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暴发流行的个案调查表、调查登记表、实验室检测结果、现场卫生学调查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本次暴发流行始于2002年10月20日,止于2002年10月23日;暴露人口226人,发病10例,罹患率为4.42%,无死亡病例;带菌者43例,感染率为23.45%(53/226)。发病以20-39岁为主,占病例数的60%,15岁以下无发病,带菌者分布于各个年龄组。53例病人和带菌者分布于13个街办和乡镇。905例密切接触者和42零星就餐者无1例被感染。结论 本次暴发流行的原因为集体聚餐,传播途径为食物,传染来源可能为甲鱼。

关键词 O 139 霍乱 暴发调查

An survey and analysis on cholera O 139

Zhu Minggang,Duan Yubo,Meng Yanpu,et al.

Institute for Health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Bureau of Health in WanZhouDistrict,Chongqing4040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 and infectionous sources of cholera’s O 139 first-outbreak in WanZhou in2002and to provide sciencetic reference against the diseas.Methods Making use of this outbreak’s inˉdividual case questionnair,survey register table,laboratory result,and field hygienicassurvey datum for epidemiologic analysis.Results The outbreak started on20th,October and ended on23th,October in2002.The exposure populaˉtion is226,10patients were for the disease and the attack rate is4.42percent.No patient died for the disease.The cases of carriers is43.The infection rate is23.45percent(53/226).The patients between20to39years of age hode60percent of the totle.No patientwasfound blowthe age of15.The carrier consisted in all age groups.infected cases scattered in13streets,villages and towns.905persons who had closely contacted with the infected cases and42scatˉtered repaster who had in the same restaurant with the226exposurer,without them,nobody was infected.Conclusion The cause of the outbreak epidemic this time was many people having food together.The route oftrasmission was food and probably the source of infection was soft-shelled turtle.

Key words O 139 cholera outbreak survey

2002年10月,重庆东部某区发生了一起O 139 霍乱暴发疫情,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进行调查处理,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个案调查 制定统一的调查表格,对每一暴露者进行逐项登记。

1.2 实验室检查 对每个调查对象采集肛拭样、粪便、呕吐物作细菌培养分离鉴定,同时对腹泻病人可疑污染环境及可疑污染食品采样作细菌学检查。

1.3 病例诊断 按照国家霍乱诊断标准确定病人和患病程度。

1.4 控制措施 划定疫点,隔离治疗病人和带菌者,密切接触者预防服药,疫源地消毒。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002年10月22日上午7时,城区某个体诊所报告:发现1例疑似霍乱病人,送往某医院隔离治疗。病人表现为无痛性腹泻,水样便,量多;呕吐达10次以上;足趾抽搐、心悸。其大便培养出霍乱弧菌O 139 群,诊断为 O 139 霍乱。经调查,该病人于10月19日中午在城区某酒楼聚餐,调查所有聚餐人员226人(其中包括在客人散后享用剩余一桌饭菜的8名酒楼工作人员),培养分离出霍乱弧菌O 139 群53例,有症状者10例,带菌者43例,感染率为23.45%,罹患率为4.42%,带菌率为19.03%,无死亡。

2.2 疫情特征 发病最早为10月20日,最晚为10月23日,潜伏期最短为1.2天,最长为4天,平均为2.5天。患者男4例,女6例;年龄最小为21岁,最大为82岁;工人4例,农民2例,干职、餐饮、离退及无业人员各1例。重型病人2例,中型3例,轻型5例。10例病人均表现为无痛性腹泻,一日内腹泻最少为1次,最多为13次;水样便6例,米泔样2例,黄色水样2例;呕吐2例,均为重型病人;病程中均无发热。43例带菌者中,男21例,女22例;年龄最小为8个月,最大为69岁;工人14例,学生6例,干部5例,餐饮5例,商业和离退人员各4例,农民3例,家庭待业和散居儿童各1例。最早发现为10月23日,最晚为10月27日,带菌时间最长为9天,最短为4天,中位数5.2天(因服药未继续进行观察)。病人和带菌者分布于10个街道和3个乡镇,划定疫点45个,经采取控制措施后,疫情很快得到控制,无二代病例发生。

2.3 传播因素 53例感染者(其中包括酒楼4例感染者),均有10月19日在某酒楼的聚餐史,调查与酒楼聚餐(包括病人和带菌者)的密切接触者905人和10月20~23日在同一酒楼零星就餐人员42人共947人,无1例发病(或被感染)。10月23日前该酒楼一直无腹泻病人发生。酒楼10月19日聚餐用甲鱼23只,在剩余的同批甲鱼约15只中,随机抽取1只检查,从甲壳中检出霍乱弧菌O 139 群,与病人和带菌者检出的霍乱弧菌一致。甲鱼由广东空运至重庆,经重庆水产品批发市场销售至当地。现场卫生学调查证实:该酒楼餐具未消毒,生熟不分,大部分从业人员无健康证且卫生意识差。10月24日对酒楼餐具、食具共采样检测12份,未检出霍乱弧菌;检测环境采样6份,在寝室便池检出阳性1份。由此可见导致本次暴发原因为集体聚餐,传播途径为食物。

3 讨论

本次O 139 霍乱疫情为当地解放以来出现的首次霍乱疫情,所有病人和带菌者均有同一聚餐史,未聚餐者无感染和发病,感染率高,发病重,涉及范围广,为同源一次性食源型暴发。在聚餐使用的同批甲鱼的甲壳中检出霍乱弧菌O 139 群,与从病人和带菌者分离出的霍乱弧菌菌群相吻合;酒楼从业人员中有4人检出霍乱弧菌O 139 群,本次疫情及以前均未发生霍乱类似症状病人;10月24日检查酒楼餐具食具未检出霍乱弧菌,可能与清洁卫生或气温低(气温由18日23℃降至19日19.7℃进入深秋,24日出现当月极端最低气温10.7℃)有关[1,4~6] 。由此认为,本次疫情传染来源可能为甲鱼所带霍乱弧菌所致。酒楼工作人员在甲鱼制作过程中,操作不规范,霍乱弧菌可能污染餐食具和凉菜,以致就餐者感染,导致疫情发生 [1] 。 本次疫情病人少,带菌者多,这与先采样检查后服药有关;但也是与O 139 群霍乱病人多,带菌少的不同之处。有带菌长达9天未发病者,一方面提示在调查处理疫情时,千万不可大意,以免漏查;另一方面是否存在致病机制与O 139 群不同,值得探讨。病人虽少于带菌者,但症状重,反复腹泻后很快休克,说明应及时发现和治疗病人,以避免死亡。

霍乱是我国甲类传染病,其发病重,传播快,病死率高,危害重,影响大。无论什么途径传播,最终经口感染。因此,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指导和监督,是防止本病的重点。饮食服务行业须做到操作规范,生熟分开,防止交叉污染。O 139 霍乱弧菌是1992年在印度新出现的霍乱流行菌株,很快传入东南亚地区和我国 [4~6] 。我国自1993年新疆首次暴发O 139 霍乱以来,已有近20个省市流行,主要是由沿海地区经甲鱼、虾等海水产品远程传入内地,重庆市于2002年开始出现疫情。因此,加强对甲鱼等海水产品的监测,实行登记制度,对追溯传染来源极为重要。(在本文资料收集整理过程中,承蒙万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万时学主任、丁建武副主任、秦正积同志大力支持,在此时一并致以诚挚谢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霍乱防治手册,第5版.北京,1999,8-12.

2 李立明.流行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58-168.

3 赵仲棠.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与应用,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0,141-158.

4 北京市预防医学会主编.新法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66-77.

5 张习坦.新传染病的出现与对策.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7,18(5):306-308.

6 于长水,张之论,从波泉.全球变暖与传染病动向.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8,19(2):114-117.

作者单位:404000重庆市万州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404000重庆市万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 朱明刚 段喻波 2005-8-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