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1期

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8例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是冬春季小儿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之一[1]。我院急诊科2002年12月~2006年4月共救治暴发型流脑18例,现分析报告如下。4临床分型本组18例均为暴发型,其中休克型3例,脑膜炎型8例,混合型7例。本组18例均为暴发型,死亡16例,死亡率高达88。...

点击显示 收起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是冬春季小儿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之一[1]。我院急诊科2002年12月~2006年4月共救治暴发型流脑18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8例流脑患儿中,男14例,女4例,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8岁,预防接种史:仅1例患儿曾接种流脑疫苗,余17例均未接种过流脑疫苗。病人来源:城市1例,乡镇6例,流动人口11例。就诊情况:初诊于我院1例,时间为发病后4 h,余17例均由院外治疗后转来,到我院时间为14~52 h。

    1.2 临床表现 发热18例,头痛14例,呕吐18例,嗜睡3例,昏迷10例,惊厥13例,持续时间3~5 min;反复惊厥9例;皮肤淤斑18例,最大淤斑融合成片,中心坏死,占体表面积80%呈华佛征。神经系统检查13例:脑膜刺激征阳性13例;椎体束征阳性5例。

    1.3 实验室检查 检查15例WBC(26.0~69.0)×109/L,中性粒细胞0.85~0.95;PLT仅2例减少为70.0×109/L,余均正常。脑脊液检查4例,外观浑浊。细胞数(180~450)×106/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0.9~0.98,蛋白定性(++~++++),蛋白定量(0.60~1.2)g/L,糖和氯化物均降低,涂片找到革兰阴性双球菌3例,培养2例革兰阴性双球菌为阳性,皮肤淤斑涂片9例,找到革兰阴性双球菌6例,淤斑培养4例均为革兰阴性双球菌。血培养3例为革兰阴性双球菌。

    1.4 临床分型 本组18例均为暴发型,其中休克型3例,脑膜炎型8例,混合型7例。

    1.5 治疗与预后 本组18例死亡16例,占88.89%,其中院外5例,院内11例。从发病至死亡时间最短16 h,最长52 h,2例治愈患儿,1例在我院急诊室救治12天出院;1例在我院抢救2 h病情平稳转我市传染病院治愈;随访2年均无后遗症。

    2 讨论

    流脑是冬春季小儿常见传染病之一,其周期性发病,大约3~5年1次小流行,7~10年1次大流行[2]。近年来,因特异性免疫预防的普及,急救中心的抢救及时,使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极大地降低。但有文献报道,除外流脑普通型、以婴儿为主的极重病例病死率30年来并无变化[1]。本组18例均为暴发型,死亡16例,死亡率高达88.89%。脑膜炎双球菌是小儿感染致病的一大顽敌。

    暴发型流脑起病急骤、病势险恶、进展迅速,短期内皮肤淤点、淤斑增多融合;循环衰竭;颅内压增高;严重者脑疝;全身脏器衰竭;DIC;甚至死亡。必须早期积极准确的诊断和救治才有可能遏制病情的恶化,所以每个儿科医务工作者都应充分认识和掌握暴发型流脑的临床特点和病情演变。本组18例,9例被误诊为解热镇痛药的过敏性药疹,5例惊厥误诊为热性惊厥,3例在当地医院虽考虑到流脑,但在治疗上也未积极抗休克、降颅压、使用有效抗生素等。最后转来我院5例已呼吸心跳停止,其余11例也全身衰竭,DIC晚期,失去抢救时机。从死亡的16例分析,一方面是暴发型流脑的病情凶险,另一方面早期没有积极准确地救治也是死亡的重要因素。

    特异性免疫预防是预防流脑的重要措施,保护率可达90%[2],而本组17例未接种流脑疫苗,占94.4%,其均为乡镇及流动人口,进一步普及计划免疫,保护这一特殊群体,提高公共预防保健意识,尽可能有效地控制流脑的发病率及病死率。
 
    (编辑:丁剑辉)

【参考文献】
  1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96-904.

2 宫道华,吴升华.小儿感染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96-801.


作者单位:030013 山西太原,山西省儿童医院急诊科

作者: 马玉宗 2008-6-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