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3期

成功治疗暴发性紫癜1例

来源: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
摘要:第2天,在当地治疗后无好转,且病情逐渐加重。患儿曾于发病前1个月突然高热、头痛,而后出现全身弥漫性细小密集的鲜红色丘疹,在当地治疗后痊愈。入院诊断:暴发性紫癜。治疗措施:(1)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12。...

点击显示 收起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12岁,因面部、四肢突然发生对称性淤斑,肿胀,伴疼痛2天,于2004年7月15日入我院就诊。7月13日上午,不明原因情况下患儿突然感觉双手背剧痒、发麻,面部、足背相继出现同样症状。2h后上述部位肿胀、疼痛,进而出现紫红色斑片。第2天,在当地治疗后无好转,且病情逐渐加重。入院时,患儿精神差,病重外观,但神志清楚。双眼睑高度水肿,不能睁眼。面颊部、双手背、手指、前臂、上臂及双足背对称性大片状淤斑,中心部及指趾呈紫黑色,皮损部位重度非凹陷性水肿。枕部、肩胛部也有数块类似淤斑。四肢发凉,剧烈疼痛,伴腹痛。但心肺检查无异常,体温37.3℃,脉搏70次/min,呼吸20次/min,体重30kg。患儿曾于发病前1个月突然高热、头痛,而后出现全身弥漫性细小密集的鲜红色丘疹,在当地治疗后痊愈。入院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19.8×109/ L,出血时间3.5min,凝血时间4min,尿常规、大便常规均无明显异常。入院诊断:暴发性紫癜。治疗措施:(1)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12.5mg,每天静脉滴注或推注;(2)止血:维生素K4 4mg,每天3次口服,止血敏0.5g肌注,每天2次;(3)利尿:50%葡萄糖20ml,静脉推注,每天2次,速尿10mg肌注(必要时);(4)抗感染:头孢噻肟钠2g,静脉滴注;(5)对症处理,扑尔敏4mg,每天2次,左西替利嗪2.5mg,每天2次,10%葡萄糖酸钙加维生素C静脉推注。治疗3天后病情基本控制,肿胀明显消退,症状改善。但双足背出现数个大小不等的水疱,淤斑未消退,末梢血液循环障碍突出,指、趾及甲呈深黑色,疼痛剧烈,触痛明显,故停用止血药及血管收缩剂,改用丹参注射液2ml×6支静脉滴注,肝素钠、654-2注射液淤斑处外搽,红外光局部照射,并辅以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凉血散淤。经过上述治疗,患儿病情逐步好转,至7月28日出院淤血大部分吸收,留下网状花斑,指、趾及甲转红色,无疼痛,但手指表皮角质层开始剥离,活动不便,有戴手套感。

  2  讨论

  暴发性紫癜,又称坏疽性紫癜,临床少见,多发生于儿童,发病前常有急性传染病史,呈暴发性发作,病情进展迅速,病势严重,死亡率很高。发病过程为皮肤突然发生大片出血,随之出现皮肤血管内血栓形成及皮肤坏死和(或)DIC。本例病例临床表现非常典型,早期为出血性紫癜,进展非常迅速,病情控制后主要为局部淤斑及四肢末梢血液循环障碍,但实验室检查无明显改变。本病治疗关键在于尽快使用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控制病情,并辅以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早期应密切观察病情进展,防止发生DIC。病情控制后,重在改善微循环,防止发生坏死。多次少量输入新鲜血液,有利于防止DIC发生。至于肝素的应用,尚有争议,特别是本病早期应用肝素可能加重出血倾向,不利于迅速控制病情。本例病例在病情控制后,采用了一系列改善微循环的措施,不但有效地防止了皮肤坏死的发生,而且淤血吸收迅速,症状改善明显。

  (编辑:丁剑辉)

  作者单位: 332600 江西九江,九江市都昌皮肤病防治所

作者: 邵拓,查方旭,刘志红,黄新民,黄世平 2006-9-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