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年第2卷第3期

浅谈分经针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肩关节周围炎是出现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多发病、常见病。我们按疼痛部位、压痛点、肩关节功能障碍的程度等临床症状表现,分经分型并选取同侧同名经中的局部俞穴和远道俞穴相配进行针刺治疗,经临床观察效果尚属满意。【关键词】针刺。肩周炎肩关节周围炎是出现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多发病、常见病。...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肩关节周围炎是出现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多发病、常见病。我们按疼痛部位、压痛点、肩关节功能障碍的程度等临床症状表现,分经分型并选取同侧同名经中的局部俞穴和远道俞穴相配进行针刺治疗,经临床观察效果尚属满意。

    【关键词】  针刺;分经;肩周炎

      肩关节周围炎是出现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多发病、常见病。其发病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最终是以肩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筋膜因无菌性炎症,广泛粘连,而引起肩关节疼痛。致使肩关节在内收外展伸曲旋转各个方面的运动受到限制等一系列症状出现于临床。此病的病期可以几周、几个月或数年,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痛苦和不便。我们按疼痛部位、压痛点、肩关节功能障碍的程度等临床症状表现,分经分型,并选取同侧同名经中的局部俞穴和远道俞穴相配,进行针刺治疗,经临床观察,效果尚属满意。

    1  分型和取穴要点

    根据临床所见,手三阳经型较多,而手三阴经中以太阴经型为多,其次为手厥阴经型。现将各型的症状和取穴分列如下。

    1.1  阳明型  肩部疼痛大多在巨骨、肩、臂臑穴等处,尤以肩处有压痛点,上肢外展、上举活动时疼痛明显或加剧。主穴肩透极泉、巨骨、臂臑、曲池、合谷,配合条口透承山。

    1.2  少阳型  肩部外侧痛,压痛点在肩、臑会穴处,上臂旋转和向前伸提时疼痛明显,严重者呈功能障碍。主穴:天、肩、臑会、外关。配穴:阳陵泉。

    1.3  太阳型  肩关节后侧痛,常牵引至肩胛部,在肩贞、臑俞、天宗、秉风等穴位处有压痛点1~2处,上肢抬高和向对侧腋下伸展困难。主穴:秉风、臑俞、肩贞、天宗、后溪透劳宫,配穴飞扬。

    1.4  太阴型  肩前及肩臂内侧痛,在肩内陵、天府穴处有压痛或有细索条状之“筋结”可以摸到,上肢不能向后伸旋。主穴:肩内陵、天府、尺泽、列缺,配穴地机。

    1.5  厥阴型  肩峰前疼痛,且有压痛、上肢向外上方抬举时疼痛明显。主穴:肩根(经外奇穴,位于肩部,腋前皱襞直上一寸)、天泉、内关,配穴太冲。

    除以上五型外,有些患者的疼痛部位和压痛点较广泛,甚至肩关节周围弥漫作痛则应尽量找出其主要痛点,辨证分型施治。

    2  针刺方法

    2.1  针具  用30~31号粗细之毫针,凡是针刺深度在1~1.5寸者,用指切捻转进针。

    2.2  凡是针刺肩关节、肩胛部、上部的穴位  在进针得气后,用左右均匀捻针的手法,即用“捻以使气”的方法,使针刺感应向远端放射。

    2.3  补泻手法的应用  一般均用捻转、提插两类针刺补泻手法。原则上,凡是属于早期的患者以疼痛症状为主,大都用泻法。后期患者以功能障碍为主用补法,并结合患者之体质壮弱,因人而实施。

    2.4  局部(肩部)、上肢、下肢三者的穴位  每次施针时,其刺激量以按轻、中、重的比率,即局部宜轻,上肢远道穴略强。下肢远端穴位最强的方法。

    2.5  留针  一般采用留针10~20min,凡需要加强刺激量者,在留针过程中再施以相应之手法。

    3  病例介绍

    例1,女,52岁,农民。右肩臂酸痛已经3个多月,初起时,仅感到整个肩部似酸似重,活动后反见减轻。近半个月来,肩部及上臂酸痛,上下走串,日益加重,至半夜常因疼痛而醒,次晨活动后又稍感轻快。经检,肩关节无红肿,肩峰下有压痛点,举动时痛点也在该处,上肢不能平举至90°。前伸时,右手不能摸到对侧腋下。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阳明型。当日给针肩、臂臑、曲池、合谷、条口透承山,得气后留针15min,先取去肩、臂臑、曲池之针,合谷穴再施以捻转发加强刺激,令患者举臂,已能平举至120°。取去合谷之针,再在条口穴施用捻转手法加强刺激,并令患者再作举臂活动,已能上举至180°。乃出针,隔日针刺1次,至第4次治疗时,晚上之“静止痛”已经完全消失。后再针刺3次(均按第一次针治取穴),肩臂活动如常而疗程结束。

    例2,男,48岁,工人。左肩关节酸痛,活动不利已经半年多,曾经理疗,服药和针刺治疗。现每晚23时~2时之间,必因肩部酸痛剧烈而起床活动,或施以热敷后,稍能减轻。左臂活动受限,平举不能超过45°,后及时左手不能摸至腰间。经检,肩前相当于肩内陵穴位处,上肩内侧天府穴处和肩穴附近,均有压痛,但以肩前处最明显。询其夜间疼痛时也以此处为甚。诊断为:肩周炎,太阴型。取肩内陵、肩、地机、列缺四穴,针刺得气后,肩部穴位以补法,远端穴位以泻法,留针15min后出针,患者感觉肩部轻松,上臂平举时比针治前略高。因患者体质瘦弱,不宜施行过强刺激嘱每日来针治1次。经连续治疗5次后,晚上疼痛日渐减轻。嘱间日针治1次,连续4次后,肩前及上臂内侧之酸痛已基本消失,而臂臑、肩、肩处有不固定的疼痛,乃先后按少阳型、阳明型取穴治疗,选用外关、阳陵泉、合谷等穴,共治疗14次,肩臂已无酸痛,肩关节活动基本恢复,停针,每日晨晚肩部活动进行锻炼。

    4  体会

    本病在临床上根据病情的程度大致可分为:(1)单纯性酸痛,无运动障碍。(2)肩关节活动轻度受限,不能上举或后翻,两者中有其一者。(3)静止不痛,活动时某一部分酸痛明显。(4)静止痛,半夜至天亮之间疼痛较著,起床活动则有所减轻。肩关节功能有障碍。(5)肩关节凝固,动作不能。前三类较轻,疗程也相应较短。后两类较重,应嘱咐患者树立信心,耐心接受治疗并适当进行有利于肩关节活动的体育锻炼,使肩凝固状态通过针刺和配合自我按摩治疗而加快恢复。

    根据肩周炎早期以痛为主,后期则以功能障碍为主的特点,我们按“酸痛属实,不仁不用属虚”来辨证施治,并结合患者的体质,施以虚补实泻的不同刺激,早期以泻法为主,后期以补法为主。

      作者单位: 315400 浙江余姚,余姚市中医医院针灸科 

  (编辑:李  木)

作者: 鲁跃英 2006-9-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