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我国药理学研究已经走向世界

来源:《中国医药报》
摘要:在第十五届世界药理学大会上,我国有3名专家做大会报告,20多名专家做专题报告,约1100名国内药理学研究人员提交论文参会。中国药理学会有关专家表示,这标志着——本届世界药理学大会上,除了国外一些著名专家为我们带来了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外,我国国内专家也在此次大会上展现了自......

点击显示 收起


  在第十五届世界药理学大会上,我国有3名专家做大会报告,20多名专家做
专题报告,约1100名国内药理学研究人员提交论文参会。中国药理学会有关专家
表示,这标志着——
  本届世界药理学大会上,除了国外一些著名专家为我们带来了世界先进水平
的研究成果外,我国国内专家也在此次大会上展现了自己的风采。本报记者会前、
会中、会后对本届药理学大会组委会的相关人员进行了采访,全面地了解此次大
会的规模和意义,并对国内部分做学术报告的代表和个别国外学者进行专访,了
解本届大会传出的当前国内外药理学研究的部分进展。本报开辟3个专版对此集
中报道,以飨读者。
   ——编者按
  经过6天的学术交流,第十五届世界药理学大会于7月7日在京闭幕。国内外
从事基础和临床药理学科研与教学,以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等相关领
域的专家学者和制药界有关人士通过本届大会进一步加深了相互了解,增进了友
谊,促进了学术交流。这是我国第一次主办世界药理学大会,也是国内参与该大
会人数最多的一次。本届大会主席、中国药理学会理事长林志彬教授认为,这次
大会在北京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我国药理学研究已经走向世界。
  ■我国的研究水平获国际认同
  中国药理学会秘书长杜冠华教授会后进行的初步统计显示,来自世界64个国
家和地区的3100多名代表注册参会,其中国外代表约占2/3。23位国际顶级科学
家做了精彩的大会发言,其中包括我国3位专家;来自生物、医学、药学等学科
领域的300多名国际知名专家分别在42个专题会上进行了学术报告,其中我国专
家有20多位。内容涉及药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生物
物理学、解剖学等,基本涵盖了药理学的各个方面。我国学者参与程度之高,是
以前世界药理学大会未曾有过的现象。
  这次大会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我国学者做报告的人数众多,几乎占报告者
总数的1/10。林志彬教授说:“我参加了此前的4届大会,每届我国学者仅一人
做学术报告”。此次大会有1100余名国内学者参会,提交了1100多篇研究论文,
充分说明国内药理学界的学术交流热情和能力上升很快,“他们很好地利用了这
一难得的国际间学术沟通和交流平台”。林志彬教授强调,本届大会在我国召开,
标志着我国药理学研究已经走向世界,也必将为我国药理学事业的发展和创新药
物的研发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学术交流气氛浓厚
  林志彬教授介绍说,在大会前后举办了8个卫星会议;大会期间,有2600多
篇论文进行了壁报交流,每天有近600位壁报作者展示了研究成果。此外,国际
药理学联合会的4个成员国在会场内外举办了活动:英国药理学会的75周年庆典,
丹麦药理学会的报告会,加拿大青年博士后药理学奖的颁奖会,欧洲药理学会的
专题报告会等。
  “本届大会自始至终充满着浓厚的学术气氛”,杜冠华教授表示,参会的中
外专家利用会中、茶歇或壁报浏览等各种机会,探讨着药理学研究的学术问题:
每天同时举行的近10个分会场座无虚席,有些人没有座位,或席地而坐,或站着
聆听;每次报告完毕,参会代表总是踊跃地提出各种问题与报告人进行探讨;壁
报展览大厅成了与会代表流连忘返的“科学圣堂”,专家学者在这里热烈交谈,
分享着科研快乐和探索的兴趣;会场大厅内、走廊上、咖啡厅内,尽管肤色不同,
文化背景不同,甚至语言沟通有时也会有些障碍,但丝毫不影响大家的交流热情。
  大会期间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林志彬教授提得最多的是,大会组织工作非常到
位。大会闭幕式上,世界药理学联合会前任主席瓦奴特博士和新当选主席苏·达
克教授均表示本届大会获得了“压倒性优势的成功”,并对中国药理学会卓越的
组织能力、中国药理学的快速发展表示由衷的赞赏。
  ■连接过去与新分子时代
  在当初参与选定报告者的过程中,林志彬教授已感觉到本届大会与往届确实
有一些新的现象值得关注。会场中,一些学者也向他表达了类似的感觉。这种新
现象主要是,大多数参会代表认为,现在已经是将传统的(经典的)整体药理学
与当前被过分强调和重视的分子药理学有机结合起来的时候了。另一层深意是,
传统医药研究方法,也应与西医药等现代医学研究方法接轨。与会专家学者的这
些认识也呼应了本届大会的主题——21世纪的药理学:连接过去与新分子时代的
桥梁。
  林志彬教授解释说,近些年来,分子药理学飞速发展,而对于应用于动物、
人体的整体药理学研究却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他举例说,在药理学研究相对发达
的美国,很多实验室都缺乏能有效开展整体药理学研究的人员,能做这方面研究
的人员目前在美国非常“抢手”。他进一步解释说,当前的药理学研究已经出现
明显的两个方向:一是经典的,首先发现对动物或人体产生某一方面明显的药理
学效应的药物(主要是天然药物等)后,开始做药物的分子生物、细胞、基因或
信号传导等方面的现代分子药理学研究,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代谢机制等;
另一方面是采用高通量筛选和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技术手段,直接从样品库中
筛选出具有某一功效的分子结构,然后将初步表明具有某些药物功效的分子或物
质分离或合成出来后,再相应开始做动物或人体的相关研究。
  林志彬教授强调,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是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的,脱离了神经、
循环和内分泌等系统共同作用的整体环境,其研究结果不管有多大应用潜力,都
必须经过后续的整体药理学研究证实。因此,过分强调整体系统,就很难搞清楚
药物的作用机制;仅强调分子药理学研究,则不可能研制出创新新药来。大会总
体情况提示,上述两种看上去截然不同的研究思路和方向其实是可以相互促进和
相互提高的。
  ■扎实研究 加强交流
  采访中,林志彬教授也表示,我国药理学研究虽然已经走向世界,但与国际
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他分析其原因时认为,其中有国内做研究的硬件水
平普遍不够先进的问题,但也有少数实验室的硬件环境与国际先进的实验室几乎
没有差异。“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的还是人才培养的问题。”他特别指出,
药理学研究中很多人是做非常基础性的实验,但国内能在实验室坐下来,扎实做
科研的研究人员并不多。如一些有非常好的研究思路的研究人员在晋升为高级职
称后开始带研究生,就很少进实验室了;有的刚取得一点点科研成绩,就因过早
地担当行政职务而大大分散了他们的科研精力。这对需要长期摸索的基础性研究
来说,非常不利。林志彬教授曾担任过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副
校长,深感科研人员为复杂的行政事务拖累的尴尬。
  另外,国内药理学研究人员在国际化沟通和交流等方面的意识仍需增强。他
发现,国内不少高质量的药理学研究进展和成果没有在国际性学术期刊上发表,
而研究人员参加国际性学术活动的机会又不多,结果导致很多非常有价值的研究
成果不能在国际药理学界产生积极影响。他以自己的实例为证:他从上世纪70年
代就开始做灵芝方面的药理学研究,将相应研究进展一直发表在国内的学术刊物
上,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他偶尔听说了我国台湾学者在国外学术期刊发表的一项
与灵芝有关的研究被国际药理学界所关注。他详细了解后发现该学者的研究内容
基本是自己10多年前研究的翻版,而自己的研究一直没有在国际上进行过交流,
所以,国外学者不知道也无法认可他的研究。受这一事情的启发,后来他常在国
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自己的学术论文,逐渐获得国际同行的了解、认可和肯定,从
而获得更多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机会。
  林志彬教授总结说,本届大会的内容涉及面之广,充分显示了药理学这一交
叉学科的特点,为基础研究以及应用研究开创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也为我
国与其他各国药理学家建立交流和合作提供了一次重要机遇,促进了中国药理学
与国际水平的接轨,使其在国际药理学界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本报记者 徐述湘
  ■相关链接
  7月5日,国际药理学联合会召开会员国成员大会,120多个代表参加并选举
了下届执委会成员,来自美国加州大学Irvine分校从事心血管药理研究的苏·达
克(Sue Duckles)教授当选为该联合会2006~2010年度执委会主席,林志彬教授
继上届再次当选为执委。此外,经过日本、韩国、瑞士、巴西和南非五国之间激
烈竞争,最终确定2014年世界药理学大会在南非开普敦市召开。据悉,第16届大
会将于2010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市召开。
  大会期间,本报对大会进行了连续报道。会场上,本报作为会场内惟一的中
文媒体参与大会进程,不仅赢得大多数国内与会学者的关注,而且国外部分学者
也收集本报,留做纪念。


作者: 2006-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