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第二届全国野生稻大会在海口召开

来源:南海网
摘要:11月15日,第二届全国野生稻大会在海口召开。会议指出,野生稻资源是现代水稻育种事业的基础,但野外自然群落分布正在迅速减少,要加强野生稻的保护,开发利用野生稻资源获得新的水稻品种。我国著名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做了《野生稻在杂交稻选育中的利用》的大会报告,指出野生稻资源是杂交稻选育的基础,要加......

点击显示 收起

        11月15日,第二届全国野生稻大会在海口召开。会议指出,野生稻资源是现代水稻育种事业的基础,但野外自然群落分布正在迅速减少,要加强野生稻的保护,开发利用野生稻资源获得新的水稻品种。

  我国著名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做了  《野生稻在杂交稻选育中的利用》的大会报告,指出野生稻资源是杂交稻选育的基础,要加以保护。而朱英国院士也正是利用一株海南红芒野生稻作本体,用几十个常规稻种作父本进行杂交,育成了红莲型水稻三系及红莲型杂交稻。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是利用在海南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普通野生稻,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掀起了水稻生产的“第二次绿色革命”。可以说,没有野生稻就没有中国的杂交水稻事业。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卢永根院士和刘向东、陈雄辉等专家在论文里提出,野生稻是水稻育种的宝贵资源,它们具有耐污染、耐病害、耐寒冷和再生力强等优良特性,应该加以充分发掘和利用,选育出优良的水稻新品种和新型的饲料稻。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博士、中国野生稻协作网秘书长杨庆文在《中国野生稻的收集保存和原生境保护》报告里透露,我国野生稻由于垦荒、养殖、放牧、修建基础设施以及环境污染、环境恶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野生稻的自然群落正在迅速减少,有些分布点甚至濒临灭绝。

  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名野生稻科技工作者参加了大会。专家们从野生稻起源演化、种质资源、种群生态、保护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种质创新等野生稻研究领域,展开了学术讨论。

  大会由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分会主办,省农科院承办。



海南野生稻遗传多样性丰富  应加强保护和研究

        从海口召开的第二届全国野生稻大会上了解到,海南野生稻遗传多样性丰富,其保护和开发价值都很高。

  据了解,海南是我国普通野生稻分布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其野生稻自然群落目前发现分布在海口、澄迈、文昌、琼海、三亚五个地方。专家调查表明,我省野生稻有普通野生稻、疣粒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在野外共有94个居群。目前,在省农科院专家和有关部门的努力下,我省现建有6个野生稻原位保护区,并收集到2900多份野生稻种茎进行异位保存。

  近两年,省农科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专家,联合对海南普通野生稻进行了保护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发现海南普通野生稻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而且自然群落的遗传分化系数较大,杂合体较高,说明海南普通野生的繁育系统属于一种较高的异交混梧交配类型,遗传多样性特别丰富。

  课题组专家实地调查了解到,我省野生稻自然群落由于人、畜活动情况,环境等的差异,保护状况也不一样。比如,海口居群面积较大、保存相对完整,其遗传多样性也是最高的;澄迈居群生长于栽培稻田旁边,人、畜活动影很大,由于距栽培稻较近,与栽培稻进行基因交流的机会也多;三亚居群受人类活动干扰最大,野生稻现存个体很少,原生境随时都有可能丧失。

  因此,专家建议,针对我省不同自然群落野生稻的保护现状,分别采取异位保存、异位保护、设立原生境保护区等方式,加强野生稻的保护。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