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由乙肝表面抗原以及与之相结合的IgG、IgM、C3形成的免疫复合物,能沉积在淋巴结及脾脏的生发中心、血管内膜、肾小球基底膜、滑膜及脉络丛,发生退行性及炎性改变,形成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①血清病样综合征:病毒...
06-04-16摘要:乙型肝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除最常见的肝脏病变外,还引起其他组织和器官的损害。与乙肝病毒有关但机理尚不明的肝外表现有:①心脏表现:临床常有进行性心脏扩大,持久性低血压,肺水肿及骤死。②肺部表现:病毒性...
06-04-16摘要:HBV主要侵犯肝脏,在肝内繁殖复制,但对肝细胞无明显的直接损害作用。只有人体对侵入的HBV发生免疫反应才出现肝脏病变。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可能出现的自身免疫相互关联参与发病才能引起疾病。不同疾病类型以不同...
06-04-16摘要:当乙型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约65%的感染者并不发病,仅表现为短暂的亚临床症状,出现轻度、一时性疲乏和纳差,大多数受染者并不介意,而体内的HBV已被清除,抗-HBs已经产生,并获得了较持久的免疫力,约25%的感染...
06-04-16摘要:临床上分黄疸型及无黄疸型。基本病变相同,病变程度有轻重不同,85%可恢复正常,约10% ~12%可转变为慢性迁延性肝炎,约3%可转变为慢性活动性肝炎,1%可转变为急性重症型肝炎。 临床上,在黄疸前期,大多数患者...
06-04-16摘要:急性乙肝慢性化的发生率,国外报道为5%~10%,国内则报道为18。如果严格掌握急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排除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急性发作病例,发现真正的急性乙肝预后良好,80%以上患者可以痊愈,急性乙肝慢性化的发...
06-04-16摘要:重型肝炎患者抵抗力低下,应严密隔离,加强用具及病房消毒,防止继发和交叉感染的发生。重型肝炎输糖后钾离子转入细胞内,加上利尿剂、激素和脱水剂的应用,均可产生低血钾,每天应有计划地从静脉中补充氯化钾2~...
06-04-16摘要:阿糖腺苷(Adenine Arabinosid,Ara-A)及单磷酸化合物均属嘌呤核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已证明阿糖腺苷主要作用是抑制病毒的去氧核糖核酸聚合酶的作用大于对人体细胞去氧核糖核酸聚合酶的作用。因此在治疗浓度...
06-04-16摘要:聚肌胞(Polyl:C)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双链核糖核酸,可诱导低水平的干扰素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治疗后表面抗原滴度明显下降者占22。在治疗中测定患者血清干扰素,凡能诱导出血清干扰素的患者,疗效就好,可使去氧...
06-04-16摘要:白细胞介素-2(IL-2)系辅助性T细胞在有丝分裂素刺激下,产生的一种有免疫活性的物质,过去称为T细胞生长因子。目前已采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大量纯化的白细胞介素-2。 慢性乙肝患者体内的白细胞介素-2水平明显...
06-04-16摘要:肾上腺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曾被广泛用于治疗各型病毒性肝炎,曾经历了不同阶段的认识过程。目前认为,用激素治疗一般急性病毒性肝炎是不可取的。而长期激素治疗对自身免疫性慢性肝炎肯定有效,而对慢性乙型肝...
06-04-16摘要:LAK细胞是由白细胞介素-2激活的人体淋巴杀伤细胞群。它可以杀伤各种肿瘤,但并不杀伤人体的正常细胞。1985年以来国内外就应用白细胞介素-2与自体LAK细胞回输治疗各种恶性肿瘤和慢性感染性疾病,1986年国内用此法开...
06-04-16摘要:70年代以来,多认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是乙型肝炎病毒在患者体内持续存在,并形成慢性肝损伤的主要原因,因而开始以免疫刺激增强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希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而清除乙肝病毒,从而达到治愈肝炎的目的...
06-04-16摘要:很多患者单用干扰素抗乙肝病毒的疗效不佳,因此有人采用类固醇脱离疗法,激发乙肝病毒复制后再用干扰素,有的则与其他药物联用以增强抗病毒作用。绝大多数联合用药不仅使乙肝病毒的e抗原消失,使e抗体的出现增高,...
06-04-16摘要:由于目前无肯定特效药物,乙型肝炎又是一种相对自限性疾病,所以在治疗上应强调隔离、休息、合理饮食、适当营养、注意对症,用药要保肝不伤肝。应因地制宜,结合有效的治疗经验,选择1~2种(剂)中西药物,以促进...
06-04-16摘要: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机制复杂,矛盾很多。因此临床医生必须仔细、全面了解病情,分析研究患者的主要矛盾。尽可能根据病程和病情的不同阶段和患者个体特点,对症并较合理地用药。目前虽然还没有针对性特别强、作用特...
06-04-16摘要:澳抗按其抗原性不同,可分出8种亚型和2个混合型。其意义是: ①了解亚型与人种、地区、遗传的关系。
06-04-16摘要:嗜肝去氧核糖核酸病毒族中有土拨鼠肝炎病毒、地松鼠肝炎病毒和鸭肝炎病毒,人的乙型肝炎病毒也属于这个病毒族。但是这些病毒只能感染相应的对象,前3种病毒都不能传染人。一般来说乙肝病毒只能通过人传人。 乙...
06-04-16摘要:本书所指的肝病包含由各种病毒引起的肝炎(其中多数属自限性疾病)、多数致病因素导致的肝脏细胞功能受损及变性、乙肝表面抗原慢性携带状态以及随之转化而成的慢性肝病,如脂肪肝、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
06-04-16摘要:一般来说,肝细胞受乙肝病毒入侵后,乙肝病毒本身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的病变。乙肝病毒只是利用肝细胞摄取的养料赖以生存并在肝细胞内进行复制。病毒复制的表面抗原、e抗原和核心抗原都释放在肝细胞膜上,激发人体...
06-04-16摘要:乙肝病毒具有嗜肝特性,以往只是从乙肝病毒能主要引起肝脏病变,可导致肝坏死来认识的。后来找到了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繁殖的证据。近年更认识到乙肝病毒与肝细胞之间存在着互相对应的嵌镶位点,或称受体。这个位点...
06-04-16摘要:表面抗原阳性的急性乙肝患者中,其自然阴转率为85%,持续阳性率15%。凡表面抗原持续阳性者均演变为慢性乙肝及带毒者,如同时有e抗原转阳性,常转为慢性活动性肝炎。急性乙型肝炎恢复期出现e抗体阳性者具有保护作用...
06-04-16摘要:慢性乙肝e抗原的转阴和e抗体的出现常为临床治疗有效指标之一。在大面积对乙肝病毒感染人群e抗原变迁的研究发现,e抗原完全能自然转化为e抗体。成人年转化率为1%~4%,小儿乙肝病毒携带者e抗原的自然变迁转化率在5...
06-04-16摘要:慢性迁延性乙肝多半无明确的急性肝炎病史,起病隐匿,病程超过半年以上,病情较轻,主要表现为轻度乏力、食欲欠佳、劳累后感右季肋部不适、隐痛、腹胀、嗳气等。肝脏组织学改变主要为汇管区的炎性浸润,肝小叶结构...
06-04-16摘要:慢性活动性乙肝的临床症状一般较迁延肝炎明显。
06-04-16摘要:重型乙肝是一种严重类型,其发病率约占乙肝型炎的1%左右,以青壮年居多。劳累、酗酒、感染、营养不良、末期妊娠等均可促使急性肝炎的病情转重。临床可分3种类型: ①急性重型:又称暴发性肝坏死。起病如同急性...
06-04-16摘要:乙型肝炎病原是一种去氧核糖核酸病毒。它与土拨鼠肝炎病毒、地松鼠肝炎病毒和鸭肝炎病毒同属嗜肝去氧核糖核酸病毒族。这类病毒具有感染的种族特异性,彼此不发生交叉感染。如乙肝病毒只对人、猩猩及恒河猴有易感性...
06-04-16摘要: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据国外报道,90%以上输血后肝炎和25%以上急性散发性肝炎为丙型肝炎。 ①经血传播:HCV主要经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输血后丙肝病毒的感染率与献血员的HCV携带状态有关。美国与日本的献血员抗-...
06-04-16摘要:丙型肝炎病毒是经血源性传播的一类肝炎病毒(HCV)。HCV是第一个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的病毒。近年来HCV研究进展十分迅速,除已明确HCV的基因组织结构外,并已建立了敏感的检测方法,对丙型肝炎的临床与治疗开展...
06-04-16摘要:输Ⅷ因子引起的丙型肝炎,潜伏期7~33天,平均19 天。 ②丙肝较乙肝为轻,多为亚临床无黄疸型,转氨酶峰值较低,大多数患者不易被发现。长潜伏期和轻型或无黄疸型丙型肝炎,易发展成慢性。 ⑤丙型肝炎病毒感...
06-04-16摘要:①丙型肝炎的传播方式与乙型肝炎相似,两者均是经过血液、通过输血、血制品、血液透析及静脉内滥用药物等方式传播。 ②丙型肝炎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相似,但丙型肝炎无症状及无黄疸病例较多,有些患者不易被发现...
06-04-16摘要:通过对输血后HCV感染者的系列血清标本进行抗-HCV的检查及HCVRNA研究,发现HCV感染的病毒血症有以下三种类型。 ①急性感染的短暂病毒血症。主要见于急性自限性丙型肝炎。应用PCR法可在ALT升高之前检出HCVRNA,但...
06-04-16摘要:慢性丙型肝炎的肝组织学改变与其他肝病难以区别,可表现为慢活肝、慢迁肝及肝硬化等改变。无症状HCV感染者肝活检组织病理改变也可见到慢活肝及肝硬化病变。 急性期丙型肝炎病人肝脏组织病理改变常见:①肝实质...
06-04-16摘要:丙肝病毒可以通过母婴传播,现已发现母亲体内高水平的病毒血症能促使丙肝病毒传播给下一代,妊娠后期急性丙肝病毒感染可促使母婴间传播,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分娩过程中,围产期传播率为10%左右,有人报...
06-04-16摘要:国外有人收集感染丙肝黑猩猩的唾液,经皮接种于另一只猩猩后,被接种的黑猩猩虽无临床症状,但电子显微镜证实确已感染了丙肝病毒。这提示患丙肝的黑猩猩的唾液中,可能会有丙肝的传播因子并能经皮传播给其他黑猩猩...
06-04-16摘要: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调查1988年急性丙肝的传播途径时发现,仅6%的患者有输液史,5%的患者有血液接触史或血液透析史,46%的患者有静脉内滥用毒品史,10%则是与家庭内有肝炎病史者有性接触的主妇或性伙伴。另一次对照研...
06-04-16摘要:丙肝主要是通过输血及血制品传播,但实际上有不少并非通过输血传播。日本时四元对丙肝患者能否将丙肝病毒传染给其配偶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是82名慢性丙肝患者的配偶,对照组为47名慢性乙肝患者的配偶。结果表明慢...
06-04-16摘要:Omata等曾在1990年对11例急性肝患者用干扰素治疗4周,14例急性丙肝患者不接受治疗作对照。1年后,对照组的14例患者中有13例的血清丙氨酸基转移酶(ALT)波动,而治疗组11例中只有4例波动。用干扰素治疗的丙肝患者...
06-04-16摘要:虽然丙肝临床症状相对较轻,但易向慢性化转变,血清转氨酶常呈波浪起伏性升高,持续达 6 个月者(占57%)比乙肝(占28%)更为多见。长潜伏期和轻型或无黄疸型者,易发展为慢性。女性较男性更易发展为慢性。老年和...
06-04-16摘要:丙肝病毒感染后,尤其是已有肝硬变者,发生肝癌的危险性就增加。丙肝在多年后可发展为肝硬变,甚至发生肝细胞癌。急性丙肝一定要转为慢性后才可能发展为肝组织纤维化、肝硬变、肝癌,迅速恶性变者约要历时13~17年...
06-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