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代李时珍编写的。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1518年生于湖北蕲州东门外的瓦硝坝(现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李时珍出身三代相传的医户人家,祖父是一个医生,父亲李言闻,又名李月池,也是...
08-05-08摘要:一、《金匮要略》首篇的主题《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的主题是:虚实。外感病重在辨表里寒热,内伤病重在辨虚实阴阳,此仲景不言之义。不是说外感病不辨虚实阴阳,内伤病不辨表里寒热,而是说各有重点。三个字即...
08-05-08摘要:巢元方是隋代著名医学家,约生活于公元6~7世纪间。巢元方医术高明,精通医理,对疾病病因病源和证候的研究尤为精深,临床经验也很丰富。元方又嘱其继续服药膳调理,可以防止疾病复发。巢氏曾奉诏于大业六年(公元...
08-05-08摘要:
08-05-08摘要:
08-05-08摘要:原载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第22卷)梁代陶弘景对南北朝以前的本草学进行了整理、总结、创新,并对本草学做出贡献,使中国本草学走上系统化,为后世历代主流本草所宗。所以陶氏本草书成为后世本草的...
08-05-08摘要:陶弘景,字通明,是南朝人,他经历了宋、齐、梁三个朝代,是丹阳祙陵(今江苏江宁县)人。长大后,陶弘景生得眉清目秀,身材高大,一副仙风道骨。陶弘景退隐之后,便以炼丹修道为主,皇帝对他虽然不舍,但仍答应了...
08-05-08摘要:温病及黄疸二十门》中共引用有关黄疸病文献17家51条,载方78首,内容比《内经》、《金匮要略》更丰富,是对中唐以前黄疸病相关理论及临床治疗经验的总结。文章从病因、病机、分类法及治法等诸方面进行了论述,病因...
08-05-08摘要:他是唐代的又一位著名医家,其著作《外台秘要》颇为后人称赞。他十分孝顺,不解衣带地照顾母亲,还阅读了大量医书,寻找灵方妙药,也渐渐地对医学产生了兴趣。王焘曾经担任徐州司马和邺郡太守,但是他为了有机会阅...
08-05-08摘要:吴鞠通发奋读书,精究医术,终成温病大家,是温病学派的最高成就。他对叶天士更是推崇,但认为叶氏的理论“。于是他在继承了叶天士理论的基础上参古博今,结合临证经验,撰写了《温病条辨》5卷,对温热病学说...
08-05-08摘要:叶桂,字天士,号秀岩,江苏吴县人(1667-1746),祖父叶时和父亲叶朝采都是当地的名医。叶桂幼时便随父亲学医,14岁时,父亲去世,便又随父亲的一位姓朱的门人继续学习。他是中医学史上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其声望...
08-05-08摘要:去滓再煎”。第138页说小柴胡汤“。且方用去滓再煎之法,是取其气味醇和…。去渣再煎,恐刚柔不相济,有碍于和也。
08-05-08摘要:从《伤寒论》序言中可看到仲景研究前人经验是:“。《伤寒论》的真实价值何在。吾师黄煌教授总结前人研究的成败得失,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经方的真谛在于方证对应,药证对应,研究经方必须从方证药证...
08-05-08摘要:去桂加白术汤与桂枝附子汤同出于《伤寒论》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对于本条的解析...
08-05-08摘要:然而笔者认为《内经》中应该还有一方为几乎所有人所忽视,此方名为“。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意味用汤液醪醴还必须配合毒药攻除内里的疾病,配合针灸治疗外部疾病。言必用毒药及镵石、...
08-05-08摘要:仲景方书是指《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这两本书,与《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都是中医学的经典名著。对于两书的比较,早就有医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如徐灵胎、邹澍等。第一,从药物的主治来看,仲景方书...
08-05-08摘要:
08-05-08摘要:《玄元肤论》是明代医家赵献可所著《医贯》的第一卷,是卷又分为“。阴阳论”。三部分,详细阐发了赵献可对命门、阴阳、五行理论的独到见解,是其诊治各种疾病的治疗总则。通过分析《玄元肤论》,更有助于...
08-05-08摘要:青少年时期,徐氏泛读儒学经典,后因多病,在京师(北京)拜新安名医、太医院吏目汪宦(字子良)为师。汪氏嘱其攻习《内经》,兼学历代名医著述,由是医术精进。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撰成《古今医统大全》(或名《古...
08-05-08摘要:明确指出辨析病机,应根据时间的五行属性,相加与病气的五行所属,按照生克关系以确定疾病的轻重缓急变化。该经文原本是紧接五脏病按照时间顺序阐述病情变化的总结性段落,何来“。各种时间说 虽与上说大同小...
08-05-08摘要:仲景《伤寒论》以条文形式著成,经过后世众多医家之手予以重新编次整理,其原貌已不得而知。而柯琴《伤寒来苏集》,则一改研究仲景《伤寒论》的成法,以六经病证为纲目,“。,将《伤寒论》原书397条、112方分...
08-05-08摘要:《类经》作者张介宾(1562~1640年),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浙江会稽(今绍兴)人。《类经》是类分《内经》并疏注阐发的注释性著作。根据《内经》原文的性质和内容特点,以类分门,归并整理,体现了中医学...
08-05-08摘要:《温病条辨》是温病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其作者便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吴鞠通。整个温病学的发展过程中,有几位医学家,先是明末的吴又可,著有第一部温病专书《瘟疫论》,把温病学说,从伤寒学说中脱胎出来。继...
08-05-08摘要: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倡立三焦辨证体系,堪称集温病之大成。全书载方200余首,虽为温病而作,较多方剂亦适用于杂病。焦篇》)由射干、豆豉、枇杷叶、通草、郁金组成,属苦辛通法,为吴氏治“。中焦篇》)...
08-05-08摘要:不寐是常见疾病,传统的辨治方法一般都遵明代医家张景岳,以虚实辨证为纲,虚者如心脾亏虚用归脾汤,心胆气虚用安神定志丸,肝血不足用酸枣仁汤,阴虚火旺用黄连阿胶汤,心肾不交用交泰丸。笔者欲从研读古代经典著...
08-05-08摘要:现代社会竞争日趋剧烈,工作压力不断增大,因失眠而就诊的病人明显增多,唐代孙思邈对此病积累了极为宝贵的治疗经验,他将此病分述于“。 篇中,其症状描述简洁,方药配伍巧妙,煎法讲究,我用其颇具代表性的方...
08-05-08摘要:提要:《诸病源候论》对中医痰病学术发展的奠基作用,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①以张仲景痰饮为基础,进而将痰与饮分别加以论述,首创痰病学说。②是中医学关于痰病最早的证候分类和病因病机专论。因此该书是中医痰病...
08-05-08摘要:摘要:《温病条辨》是温病发展史上一部不可或缺的伟大著作,是书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纲领,完善了温病辨治体系,至今指导着温病临床实践,但《温病条辨》并非温病理论与吴鞠通之临床经验的简单叠加,而是吴鞠通天才逻辑...
08-05-08摘要:杨绍伊所著《伊尹汤液经》不论是对中医文化,还是中医学术皆有深刻影响,其中《考次汤液经序》是篇典雅的古文,为研究仲景医学别开生面。读其书似感杨绍伊先生在清晰地讲述着经方形成过程,看到经方发展历史。23字...
08-05-08摘要:辨证论治的境界”。,谈谈用好经方的三个境界。经方之义,乃指上古相传的久经实践检验的有效医方。然上古经方只得之传闻,已无成书可考。
08-05-08摘要:来源:杏林小筑冯世纶教授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的《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论文,对于张仲景借用《汤液经》所载方药撰著《伤寒杂病论》,进行了细致论证与分析,读后深受启发,获益非浅。同时也引起笔者进一步...
08-05-08摘要:这一重要概念的理解存在分歧,探询“。概念产生与变化的源流,以阐明其本义。金元时期,程朱理学昌盛,朱丹溪受此影响,以“。概念阐释临床“。
08-05-08摘要:来源:杏林小筑辨盗汗证机如天王补心丹治疗心阴虚盗汗,六味地黄丸治疗肝肾阴虚盗汗,百合固金汤治疗肺阴虚盗汗,益胃汤治疗脾胃阴虚盗汗,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论盗汗证机则未必尽属于阴虚。头痛,发热,微盗汗...
08-05-08摘要:《内经》是祖国医学现存文献中一部重要的书籍。几千年来,祖国医学无论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虽然不断地在丰富,惟其中许多带有根本性质的医学观点,基本上都是渊源于《内经》的。因此学习《内经》,是学习祖国...
08-05-08摘要:(一)《金匮要略》的源流及其与《伤寒论》的关系《金匮要略》和《伤寒论》齐名,都是汉代张仲景的杰出著作,其实仲景在《伤寒论自序》(原名《伤寒卒病论集》)里仅说:“。但现行《伤寒论》不仅无杂病,卷数亦只...
08-05-08摘要:《伤寒论》是中医学习辨证施治较有系统的书,是后汉张仲景的杰出著作。学习中医,必须要读《伤寒论》的重要意义,已经为大家所熟知了。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下,仅供初学《伤寒论》者的参考吧。(一)选本一般读《伤...
08-05-08摘要:因此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首篇中明确提出“。补法在临床上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运用各种补法治疗虚证,组成了许多补虚方剂。在经方众多的配伍规律中,补法配伍规律也至为重要。
08-05-08摘要:来源:康福乐中医网《金匮要略》全书前22篇中共有205方,用半夏组方30方,而以半夏命名者达14方,另有2方(白术散方、竹叶汤方)加减中提到了半夏,用半夏者共涉及12篇,可见其用之多、广。传统认为半夏生用辛烈性...
08-05-08摘要:叶氏长于治疗时疫和痧痘,对温热病研究极深。叶氏毕生忙于诊务,无暇著述,今传《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叶案存真》、《未刻叶氏医案》等,均系其门人编辑整理而成。《临证指南医案》成书于清乾隆二十九年...
08-05-08摘要:《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医籍,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黄帝”。《黄帝内经》真是“。黄帝”。
08-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