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自八四年进入安徽中医学院,一直酷爱中医,特别于经方由最初的课堂学习到临床实践,再由进修提高反复探求,共经历三个不同的时期。一、初学困惑期因受家父影响,我一直对经方有着浓厚的兴趣。那时除了教材外还阅...
08-05-08摘要:来源:爱爱医摘要:本文对桂枝汤证的病机,提出了新解。认为“。不和、不柔、不顺”。并认为“。
08-05-08摘要:来源:爱爱医麻黄汤是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一个方剂,临床运用十分广泛。[原文参考]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
08-05-08摘要:乌梅丸原系《伤寒杂病论》方,由乌梅、细辛、附子、桂枝、人参、黄柏、黄连、干姜、当归、椒目组成,具有温脏、补虚、安蛔之功效,原多用治蛔厥。证乃久病缠绵,脾气虚弱,运化失权,兼寒热夹杂,治以温中补虚,收...
08-05-08摘要:总结《伤寒论》的学习过程,主要经历初期朦胧、学以致用、逐步融会贯通三个阶段,在此略谈经验教训,愿与学者共勉。初学《伤寒论》,首先学习张仲景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于其内容不能理解的部分作为存疑,很多内容只...
08-05-08摘要:经方之所以为经方,正是因其以神效应百病的特点,为世人所瞩目,如果能解密其组方规律,我想,我们就可以,化经方为时方,以神效应百病。那么,她究竟含有哪些规律呢,个人觉得,经方有这样几个规律:一、顺应原则...
08-05-08摘要:来源:大医精诚网一.《伤寒论》作者及其生平《伤寒论》作者张机,字仲景,约生于公元150~219年,南阳郡涅阳人。因其对临证医学的卓越贡献,而被后世医家奉为医圣。尽管学术界对此看法不一,仲景为长沙太守之说影...
08-05-08摘要:来源:中国中医药论坛小柴胡汤在临症运用中,中医同仁们都是各有千秋。今在论坛阐述探讨运用本方治疗腮腺炎,也许会对未来学者对本方辨证运用,治疗现代医学命名的病种,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拓宽临症辨证运用名方...
08-05-08摘要:来源:中国中医药论坛下面引文为十多年前应邀在某院介绍家学时的临场即时发言的提纲。习《伤寒》、《金匮》者,代不乏人,遂形成经方派。经方派主要代表人物由于其法简效宏,在中国医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历代...
08-05-08摘要:《万氏妇人科》为明代著名医家万全所著。所著之书20余种,后世对其儿科水平予以高度评价,但不知其兼通妇科,其书《万氏妇人科》医理和临证深入浅出,条理分明,洞悉原委,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堪为后世所效法...
08-05-08摘要: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有四首方剂是以四象来命名的,它们分别是小青龙汤,小朱雀汤(黄连阿胶汤),白虎汤,真武汤。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是古代的方位名词,分别用四种神灵来命名,是东青龙,南...
08-05-08摘要:汉代医学家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为以中药方剂为主要治疗手段的后世医家树立圭臬,故此书被誉为“。《伤寒杂病论》既是一本以汤方为主治疗疾病的书,其内容又涵盖了临床上繁复芜杂外感热病和杂病。现就其编篡...
08-05-08摘要:细读《伤寒论》,常常可以看到“。《伤寒论》中有近百条使用了这类词句,值得重视和探讨。条文中约数的使用,乃反映了疾病发展变化等方面情况,充分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思想。由上可知,条文中约数的运用,增强...
08-05-08摘要:原载《新中医》1979,4:12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其辩证施治,法度精严,是对汉以前医学的总结,并对后代医学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故该书为历来医家所重视。就是以《内经》之六经学说解伤寒,...
08-05-08摘要:问日: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
08-05-08摘要:《伤寒论》原名《伤寒杂病论》,为汉人张仲景所著。至北宋林亿等人将《伤寒杂病论》内容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后,使人误解为《伤寒论》专论伤寒(外感),而《金匮要略》则专论杂病,以致后来形成̶...
08-05-08摘要:病与证,是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经常提及的问题,至今无有公认的标准,《伤寒论》中的病与证是怎样的呢。现将《伤寒论》中病与证的概念及分类的情况简单分析如下。一、太阳病篇病的概念与证的种类:在太阳病篇的...
08-05-08摘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中国中医药报》,专门对大约百位中国当代名老中医,做了大型调查:最推崇的中医药学家是谁。在《中国中医药报》所调查的这些当代名医中,“。选择最多的是《伤寒杂病论》、《医学衷中...
08-05-08摘要:《伤寒论》实录方剂112首,药物近90味。治疗八法,方药体现。方药剂量,严格精确。且其对药物之运用,丰富和发展了《神农本草经》所载之主治和功效。
08-05-08摘要:三七地黄煎(陈士铎方)生地汁一碗 三七三钱为末 姜炭五分为末上三味,以汁调二未,一剂即止血如神,无鲜生地处,用干者一两煎汤亦可。愚按:此方养血清血,止血活血,滋而不腻,濇而不燥,疏得利而不攻破,颇有法...
08-05-08摘要:来源:庆生堂中医文摘栝蒌瞿麦丸见于《金匮要略》一书。由栝蒌根,茯苓,山药,附子,瞿麦五味药组成。方制重用薯蓣茯苓,一补一渗,薯蓣多淀粉,补中有渗,茯苓起阴气,渗中有补,乃不以薯蓣茯苓标名,而以瓜蒌瞿...
08-05-08摘要:《神农本草经》(下简称本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别其门类,主中风药十三味(云母、女萎、芎藭、石膏、麻黄、白薇、泽兰、牡丹、马先蒿...
08-05-08摘要:《黄帝八十一难经》今名《难经》,是素女脉诀一派的经籍,又称《扁鹊难经》,原题秦越人撰。不管如何,它对热病的阐述别开生面。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温湿,有热病,有温病”。这种热病分类在先秦堪称...
08-05-08摘要:来源:互联网《神农本草经》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古的草药专书。“本草“是指用药(主要是草药)治病的经验总结,于是便假托于“神农“。历代本草医药专书,都是以《本草经》所载药物为基础增添修订所成的。
08-05-08摘要:来源:互联网 炎帝神农氏是中国药学的始祖,他是我国古代文献所记载的第一个遍尝百草研究药学的人,他对药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后代的用药经验都被写进了我国第一部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赐...
08-05-08摘要:来源:中医博客最近把神农本草经扫了一下,这不看不知道啊,一看吓一跳。为什么会吓一跳呢。因为《本经》中所记载的药物的功能与我们现在课本上学到的有很大出入。1。本经中记载的药物,主要以其主治形式给我们的...
08-05-08摘要:来源:人定胜天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失去了作者的庇护,《伤寒杂病论》开始了它在人...
08-05-08摘要:(一)仲景在其卓著《伤寒杂病论》自序中云:“。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黄帝内经》包括《素问...
08-05-08摘要:一中医方脉学有两个分支,一是经方派,一是时方派。大概有人觉得我在故弄玄虚,你经方派用的芍药是芍药,我时方派不也是这个吗。经方派和时方派在传承上就不一样,用药也是天壤之别。班氏《艺文志》将方技分为四类...
08-05-08摘要:《伤寒例》一篇,自明以来,聚讼不己,有认为出自仲景之手。有认为是叔和伪作。有认为尽管其中有叔和之语,但也不乏仲景之辞。历代医家对《伤寒例》之争《伤寒例》在宋本《伤寒论》中放于六经之首,《金匮玉函经》...
08-05-08摘要:如用六经六气、标本中见的理论,指导六经辨证论治之法的,则称之为“。气化学说”。 在清代这个学说非常盛行,其代表人物则有张隐庵、张令韶、陈修园等人。气化学说”。
08-05-08摘要:原载于《中医药学刊》2002年第1期刘渡舟教授(1917-2001),为我国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批中医博士生导师。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147条,原文为“。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对此...
08-05-08摘要:来源:中国中医论坛以下是黄煌教授于07年11月22日晚在广东省中医院作的学术讲座记录。一、常用经方的应用体会1.排脓散组成:枳实 芍药 桔梗用法:三味药打成粉,冲服,泡服治疗支气管哮喘,咯痰,痰吐不爽,比沐...
08-05-08摘要:原载《中医之魂》第2期,原文发表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士沙龙。有这样一股热血,他就能奋斗,他就能前进,他就能破除困难,赢得胜利,所以我很器重他,也很器重诸位同学,我看到了中医的曙光。中医上下五千年,历史...
08-05-08摘要:大凡与《黄帝内经》有关之书,我是一定要读的,因为学医的时间越久就越能感觉到它分量的沉重。《〈黄帝内经太素〉新校正》由钱超尘、李云两位教授任主编,学苑出版社出版,作为《素问》、《灵枢》的分类注释本,开...
08-05-08摘要:《伤寒论》也有自己的传承历史。《伤寒论》是中医的灵魂,从事中医工作者没有不把此书作为第一必读之书,因此,了解《伤寒论》从汉代到目前近两千年的基本流传概貌,大体知道宋本《伤寒论》校定刊行以前还有哪些不...
08-05-08摘要:阴虚则内热”。调经论篇》,类似的内容还多次出现于《黄帝内经》的其它篇章中。教课书解释为:阴虚,指人体阴气不足,滋润、宁静、潜降、成形和制约阳热的功能减退,阴不制阳,因而出现燥、热、升、动和化气太...
08-05-08摘要:《针灸大成》是一部内容丰富、资料详实、流传广泛、影响较大的一本针灸学专著,众所周知,它的作者是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杨继洲是浙江衢县六都人,六都与山西相隔数千里,他的《针灸大成》与山西又有什么渊源呢。...
08-05-08摘要:《神农本草经疏》为明代缪希雍所著。从药理学角度言,我国的药物本草学因本疏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故周学海《新刻本草经疏•。持论允而条理明,后来注《本草》者,盖莫能愈其范围矣。
08-05-08摘要:
08-05-08